在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。这里青山对峙,伊水北流,远望如一座天然门阙,古称“伊阙”。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峭壁上,长达1000米,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艺术宝库之一。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年间(477至499),至唐光化元年(898),营造达400年之久。据统计,两山现存佛洞1352个,佛龛750个,佛塔40余座,佛像约100000尊。各窟的背光、藻井、地花和洞口拱额、帐幔的图案装饰,构图精美,雕刻艺术很高。
清明日龙门游泛(1)
(唐)李峤
晴晓国门通(2),都门蔼将发(3)。纷纷洛阳道,南望伊川阙。衍漾乘和风(4),清明送芬月(5)。林窥二山动(6),水见千龛越(7)。罗袂罥杨丝(8),香桡犯苔发(9)。群心行乐未,唯恐流芳歇(10)。
游龙门奉先寺(11)
(唐)杜甫
已从招提游(12),更宿招提境。阴壑生虚籁(13),月林散清影。天阙象纬逼(14),云卧衣裳冷(15)。欲觉闻晨钟,令人发深省。
伊川独游(16)
(宋)欧阳修
绿树绕伊川,人行乱石间。寒云依晚日,白鸟向青山。路转香林出,僧归野渡闲。岩阿谁可访(17)?兴尽复空还。
三龛(18)
(宋)张耒
万穴列岩壁,三龛独雄夸。封山凿其骨,开像俨且呀(19)。悲哉轻人功,不计岁月赊(20)。像成竟何补?国破荒蓬麻。悠悠清伊水,去去萦山斜。晚渚栖瞑鸥,夕波战余霞。陵谷良未迁,古今如转车。应有千年鹤(21),归愿如咨嗟(22)。
题龙门石像(23)
(明)彭纲
龙门两山相对峙,龙门河水流山里。
龙门天造非禹功(24),独向中州擅山水(25)。
忆昔周公营洛都(26),阴阳险阻归谋谟(27)。
炎刘典午御区宇(28),来此北塞陈基图(29)。
拓跋元魏擅中国(30),艳妻媚佛祸山石(31)。
洞中大像高几寻(32),山间小者无半尺。
当时锤凿斫民脂(33),万金不惜穷妖奇。
谁知佛死无灵气,诸魔依托猿夜啼。
右击疑鼓左疑锣,神州渐见交兵戈。
梁皇饿死谁不见(34),魏国分崩石佛多(35)。
我来问俗偶登眺,坐观今古资一笑。
东山寂寞西山闹(36),忽听鱼舟崖下叫(37)。
后伊阙行(38)
(清)吕履恒
青山忽破飞流泄(39),吞吐天光互明灭(40)。
东走嵩山西下秦(41),中原万里开天阙(42)。
天阙高高矗碧空,中原漠漠见飞鸿。
山鸟声移红树外,行人影在绿波中。
两龛石佛多无数(43),面对城中歌舞处。
当年歌舞已成尘,惟有钟声敲白露(44)。
游洛阳龙门
周济人
伊水中分向北流,青峰对峙白云浮。
一千佛洞消时日,十万如来费智谋(45)。
造像原求基业固,劳民反致祖祠休。
孰期鬼斧存精艺,赢得中西客浪游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