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歌


《致陈毅·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》:“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”。“民歌”,诗体的一种,是民间文学的一大类。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,一般是经口头流传,并不断集体加工形成的。民歌源远流长,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。各个时期的民歌,都鲜明地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理想、愿望及社会风貌,同时也打下时代的烙印,有的留下陈腐的封建思想意识。民歌的表现手法极其丰富,形象鲜明、语言生动明快,声韵流畅,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。从内容上分有劳动歌、生活歌、爱情歌等;从题材上分有渔歌、山歌、田歌、樵歌、牧歌等;从地区形式上分信天游、爬山调、花儿、调子、吴歌、越歌、客家山歌、闽西山歌、东北民歌等。此外,各个少数民族也有不同风格的民歌。优秀的民歌,是中华民族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建国后的新民歌,随着时代不断发展,内容多是歌颂新生活,富有时代气息。但是,发展道路并不平坦。1958年,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,兴起了全国性的新民歌运动,1958年4月10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:《大规模地收集民歌》,全民“采风大军总动员”。仅在1958年的大半年间,正式出版民歌集800多种。《人民日报》刊登诸如“江苏省半年产生作品一千万篇”的消息,提出“文艺也要放卫星”。甘肃省规划“三年内产生一万名作家”的蓝图,有的提出“每县都要出一个郭沫若”等口号。周扬在1958年6月1日的《红旗》杂志创刊号上发表《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》。1959年,郭沫若、周扬主编《红旗歌谣》出版(作家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),为狂热的新民歌运动推波助澜。新民歌运动虽有一些新意之作,但是用行政命令全民创作、出版民歌,显然是违背艺术规律的。不少民歌充斥着大话、空话、假话,与“浮夸风”、“共产风”极盛的“大跃进”相呼应。有的民歌甚至是专业文人代笔的“伪民歌”,根本违背了民歌的本意。

在上世纪末,各地广泛、深入搜集、整理民歌,在各地出版的“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”中,均有民歌卷,这次采风扎实,成果显著。

民歌是诗歌之母。新诗人向民歌学习,运用民歌体创作新诗,出版了不少优秀作品。如李季的《王贵与李香香》、阮章竞的《漳河水》、田间的《赶车传》等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