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;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 携来百侣曾游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。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;书生意气,挥斥方道。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?
写于1925年。
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上品。在这之前,毛泽东已经有《五古·挽易昌陶》(时年22岁)、《七古·送纵宇一郎东行》(时年25岁)、《虞美人·枕上》(时年28岁)、《贺新郎·别友》(时年30岁)问世。可以说,写于32岁的《沁园春·长沙》,是毛泽东诗词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。它不再是写一人一事,显示作者的艺术概括力更强,更娴熟地驾驭词这一艺术形式。
上片写长沙,选秋色入景,一句一景,有远有近,有动有静;有长镜头的扫描,也有短镜头的特写,一幅幅活动的画面有机地组合。“怅寥廓,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作者从湘江写起,站在湘江发问,也就很自然了。由此转入下片对“同学少年”生活的追忆,也很贴切。结句“曾记否,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,既又回到湘江上去,进而寄托人生抱负。上下两片浑成一体,收放自如。它用笔潇洒而又不放纵,毛泽东的才气可见一斑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