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律·登庐山


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。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。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起白烟。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

写于1959年7月1日。

毛泽东于1959年7月1日上庐山,准备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。“匡庐奇秀甲天下”。毛泽东是第一次到庐山,这里又曾卷起几十载历史风云,怎不令他触景生情?毛泽东要在这儿开“神仙会”,心情是亢奋的。原诗有小序:“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,望鄱阳湖、扬子江,千峦竞秀,万壑争流,红日东升,成诗八句。”(后遵循周小舟的意见,发表时略去小序)这时毛泽东轻松自如、豪情满怀。

作者一下笔,写出庐山险峻的特点,行神如空,行气如虹。“飞峙”、“跃上”,与其说是写出雄奇的山势,倒不如说是写出作者驰骋精神像天马行空。颔联和颈联“冷眼……”4句,登高望远,从另一侧面写庐山。这样,庐山的景色就立体了。作者在结句的反问意味深长。作者的答案是:桃花源里可耕田!它不像作者以往诗作那么直露,也不再习用为人熟知的“红旗”意象。诗一出新,诗意盎然。

此诗炼字颇见工力。“飞峙”、“跃上”、“云横”、“热风”、“浪下”等,难易一字!诗是语言的艺术。吟成一字,尽得风流;千锤百炼,才有好诗名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