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去交趾(安南)路上作的,地在淮南,或是寿州,或是江都。时在上元二年,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。他到南昌作《滕王阁诗序》说,“等终军之弱冠”。弱冠,据《曲礼》,是二十岁。勃死于去交趾路上的海中,《旧唐书》说年二十八,《新唐书》说二十九,在淮南、南昌作序时,应是二十四、五、六。《王子安集》百分之九十的诗文,都是在北方——绛州、长安、四川之梓州一带、河南之虢州作的。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,淮南、南昌、广州三地而已。广州较多,亦只数首。交趾一首也无,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。有人根据《唐摭言》、《太平广记》二书断定:在南昌作序时年十三岁,或十四岁。据他做过沛王李贤的幕僚,官“修撰”,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,因为他为诸王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。在虢州时,因犯法,被判死,遇赦得免。这个人高才博学,为文光昌流丽,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,很可以读。这个人一生倒霉,到处受惩,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。所以他的为文,光昌流丽之外,还有牢愁满腹一方。杜甫说,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……不废江河万古流”,是说得对的。为文尚骈,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、活骈,同六朝的旧骈、死骈,相差十万八千里。他是七世纪的人物,千余年来,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,反对的只有少数。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,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,与王弼的哲学(主观唯心主义),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,可以媲美。都是少年英发,贾谊死时三十几,王弼死时二十四。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,夏完淳死时十七。都是英俊天才,惜乎死得太早了。
青年人比老年人强,贫人、贱人、被人们看不起的人、地位低的人,大部分发明创造,占百分之七十以上,都是他们干的。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,也有发明创造。这种三七开的比例,为什么如此,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。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,生力旺盛,迷信较少,顾虑少,天不怕,地不怕,敢想敢说敢干。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,不怕失败,不泼冷水,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,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。我们近来全民性的四化运动(机械化、半机械化,自动化、半自动化),充分地证明我的这个论断。由王勃在南昌时年龄的争论,想及一大堆,实在是想把这一大堆吐出来。一九五八年党大会上我曾吐了一次,现在又想吐,将来还要吐。
约写于上世纪50年代末,首次刊于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后收入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。
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原题解:这个批语写在丛雅居重刊星渚项氏本《初唐四杰集》(清代项家达编)中王勃《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》旁。《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》全文为:“上元二载,高曼八月。人多汴北,地实淮南。海气近而苍山阴,天光秋而白云晚。川涂所亘,郢路极于崤潼;风壤所交,荆门洎于吴越。凭胜地,列雄州,城池当要害之冲,寮案尽鹓鸾之选。昌亭旅食,悲下走之穷愁;山曲淹留,属群公之宴喜。披鹤雾,陟龙门。故人握手,新知满目。钦崔公之盛德,果遇攀轮;慕郝氏之高风,还逢解榻。接衣簪于座右,驻旌于城隅。临风云而解带,眄江山以挥涕。岩楹左峙,俯映玄潭;野径斜开,傍连翠渚。青萍布叶,乱荷芰而动秋风;朱草垂荣,杂芝兰而涵晚液。舣仙舟于石岸,荐绮席于沙场。宾友盛而芳樽满,林塘清而上筵肃。琴歌迭起,俎豆骈罗。烟霞充耳目之玩,鱼鸟尽江湖之赏。情盘乐极,日暮途遥。思染翰以凌云,愿麾戈以留景。嗟乎!素交为重,觉老幼之同归;朱绂傥来,岂荣枯之足道。且欣风物,共悦濠梁。齐天地于一指,混飞沉于一贯。嗟乎!此欢难再,殷勤北海之筵;相见何期,惆怅南溟之路。请扬文笔,共记良游。人赋一言,俱成四韵云尔。”
这篇“批语”的第一部分,是考证王勃的生年。毛泽东根据掌握的史料,推断王勃生年28岁。对于王勃的生年,古籍和今著的说法不同。谭正璧编的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根据《旧唐书》版《唐才子传》认为王勃在世是647—675年,29岁(实28岁)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著的《中国文学史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)据王勃《春思赋》自云:“咸阳二年,余春秋二十有二。”推算至上元三年王勃死之年应为27岁(649—676),并认为《新唐书》作29岁、《旧唐书》作28岁,均不准确。张建业著的《中国诗歌简史》(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)也认为王勃在世是649—676年。刘大杰著的《中国文学发展史》(中华书局1962年8月第1版)认为王勃在世是650—677年。陆侃如、冯沅君著的《中国诗史》(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9月第1版)认为王勃在世是650—676年,26岁。所以,王勃的生年尚是一个悬案。不管王勃生年是27或是28、29岁,“少年英发”是无可置疑的。
毛泽东在“批语”的第二部分有感而发,他“想及一大堆”,仍是如何看待青年人的问题。毛泽东说的“一九五八年党大会上我曾吐了一次”,是指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党八届二中全会。毛泽东在18天的会议中作了4次讲话。他引经据典,讲了30多位成就卓著的青年人事迹,一再阐述“青年人比老年人强”的道理。毛泽东希望于青年,鼓励青年人要破除迷信,敢想、敢说、敢做。在这次大会,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总路线,由此掀起“大跃进”运动高潮,“左”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。诚然,就如何对待青年人而言,毛泽东在“批语”中的基本观点仍是有启迪作用的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