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州司马,青衫泪湿,同在天涯。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。白诗高处在此,不在他处。其然,岂其然乎?
写作日期不详。首刊于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》,后收入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。
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原题解:这个批语写在中华书局印行的《注释唐诗三百首》(清代蘅塘退士编)中白居易《琵琶行》的序文旁。《琵琶行》序文为:“元和十年,余左迁九江郡司马。明年秋,送客湓浦口,闻舟中夜弹琵琶者。听其音,铮铮然有京都声。问其人,本长安倡女,尝学琵琶于穆、曹二善才。年长色衰,委身为贾人妇。遂命酒,使快弹数曲,曲罢悯然。自叙少小时欢乐事,今漂沦憔悴,转徙于江湖间。余出官二年,恬然自安,感斯人言,是夕始觉有迁谪意,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。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”
白居易是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。他在《新乐府序》、《与元九书》等著名文论中,提出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的主张。白居易同情人民疾苦,因而能够以“平等心情”抒写社会生活。《琵琶行》写于元和十一年(816),诗中的琵琶女形象,典型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备受蹂躏和压迫的妓女们的不幸命运。作者对琵琶女是同情的,当听她诉说不幸身世后,竟然“江州司马青衫湿”,发出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的感慨!这也成了白居易的千古名句!毛泽东指出“白诗高处在此”,其实也是新乐府运动的“高处在此”。这告诉我们一条文学创作的重要经验,作家(诗人)与被描写的对象,应该是平等的,只有以“平等心情”深入其中,才能细微地观察,深刻地刻画。作者居高临下,势必与被抒写的对象疏离,不但进不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中,而且对生活的判断也会失误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