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社常务委员会诸同志:
信件收到了,感谢你们的好意。二月四日已约定别的集会,不能来你处,请加原谅。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,我是外行,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,只有一点,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,包括诗歌在内,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。现在的东西中,有许多有一种毛病,不反映民众生活,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,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,我觉这是现在的缺点。这一点是否有考虑的价值,请你们斟酌一番。此复,敬祝:
努力!
毛泽东
一月卅一日
此信原载1939年3月1日出版的《鲁艺校刊》11、12期合刊。
路社在1938年8月间成立。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为主,并有该院青年文学爱好者参加的全院性业余组织,开展以诗歌为主的文学研究创作活动。主要负责人天蓝、康濯等,指导老师何其芳、严文井、陈荒煤,成员百人以上。在学院及延安街头创办诗歌报,名为《路》。天蓝的著名诗篇《队长骑马去了》就刊在《路》上。1939年1月,路社决定2月4日(周末)召开全体社员诗歌朗诵会,请毛泽东出席。毛泽东于1月31日复信。2月4日,路社在诗歌朗诵会上宣读,并在《鲁艺校刊》11、12期合刊上刊出,又刊在《新诗歌》1942年11月7日第8期。路社后因成员奔赴各地,于1940年结束活动。
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(1938年4月10日)后不久,指出:“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,丰富的生活经验、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。”(《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》,见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,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)毛泽东一直关注“鲁艺”师生的文艺活动,对未能出席路社的诗歌朗诵会也及时复信。毛泽东在信中明确提出诗歌主张:“包括诗歌在内,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。”文艺大众化是毛泽东的核心文艺观点,他后来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,又郑重地指出:“我们的专家不但是为了干部,主要地还是为了群众。”因此,要注意群众的墙报、通讯文学、农村中的小剧团、群众的歌唱、群众的美术。在中国传统诗歌上,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见解。一种是把诗歌视为士大夫的高雅艺术,一种是主张诗歌平易通俗。毛泽东是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上提出诗歌大众化的主张的,这既吸收了古典诗歌的进步成分,又加以发展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