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奇同志:
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,有说贺知章事者。今日偶翻《全唐诗话》,说贺事较详,可供一阅。他从长安辞归会稽(绍兴),年已八十六岁,可能妻已早死。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,也可能六七十了。“儿童相见不相识”,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,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,或第四代儿女,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。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,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。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,可见彼此惬洽。在长安几十年,不会没有眷属。这是我的看法。他的夫人中年逝世,他就变成独处,也未可知。他是信道教的,也有可能屏弃眷属。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,没有亲属共处,是不可想象的。他是诗人,又是书家(他的草书《孝经》,至今犹存)。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,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。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,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。所以不可以“少小离家”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。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,总觉不甚妥当。请你再考一考,可能你是对的,我的想法不对。睡不着觉,偶触及此事,故写了这些,以供参考。
毛泽东
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上午十时
复寻《唐书·文苑·贺知章传》(《旧唐书·列传一百四十》,页二十四),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。
近年文学选本注家,有说“儿童”是贺之儿女者,纯是臆测,毫无确据。
写于1958年2月10日,首刊于《毛泽东书信选集》,后收入《毛泽东文艺论集》。
这是毛泽东关于考证的一封信。
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作者37岁时中进士,在这之前已离开家乡,后又一直在外为官,年逾80,始告老回乡。贺知章回乡后写了两首《回乡偶书》。他的诗平白如话,没有深奥之处。诗中作者不相识的“儿童”,其实应该理解为一般村童;从“少小离家”也无须也无法联想到唐朝官吏禁带眷属事。诗毕竟是典型概括,读者大可不必每篇每句都寻解微言大义。毛泽东的分析可取。
《全唐诗话》旧题宋·尤袤(1127—1194)撰。6卷。《四库总目》以为“检验其文,皆与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相同”。《全唐诗话》内容简明扼要,不乏中肯之见。
《旧唐书》,纪传体史书,原名《唐书》。与北宋·欧阳修等《新唐书》对称,改用今名。通题五代·刘昫(888—947)撰,实出于张昭远、贾纬(?—902)等人之手。200卷,累计子卷共214卷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