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歌表现诗人情绪,反映生活的特殊手段。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(1811—1848)指出:“哲学家用三段论法,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,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。”“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,另一个用图画而已。”(《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》)诗歌的形象可以是诗人描写的人物形象(主要是叙事诗),也可以是栩栩如生的自然图画。在抒情诗中,不一定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,但透过抒情气氛,主人公的形象也就呈现在读者面前。这是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形象的重要区别。诗的形象是诗人从生活中观察、提炼出来的,它有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。
在毛泽东的诗词中,有不少“山”的形象:“离天三尺三”(《十六字令三首》)的山,“风展红旗如画”(《如梦令·元旦》)的山,“漫天皆白”(《减字木兰花·广昌路上》)的山,“一山飞峙大江边”(《七律·登庐山》)的山,“回首峰峦入莽苍”(《七绝·莫干山》)的山,等等,可谓山态万千。诗人敏锐的艺术触角,从独特的艺术感受出发,塑造了不同的艺术形象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