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歌创作的一种技巧。诗歌是语言的艺术,不可随意铺述。字字珠玑,应是追求,这就要对用字反复饰选、比较,选取最为准确、最为传神、最为自然、最有新意的文字入诗。炼字的过程,实质是炼意过程。意在笔先,新意、深意确立,才有可充当“诗眼”的妙字、绝字。毛泽东诗词有不少用字是精彩的,如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中的“才饮”、“又食”、“极目”、“更立”等用字精确,难易一字(参见“诗词”部分)。
但是,毛泽东诗词中,仍有重复用字。如“风卷红旗过大关”(《减字木兰花·广昌路上》)、“红旗跃过汀江”(《清平乐·蒋桂战争》)、“不周山下红旗乱”(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)、“红旗漫卷西风”(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)等,多次雷同出现,这是诗家所忌。诗的语言出新,不仅是指单篇而言。毛泽东对此有过觉察,如听从“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”,把《七律·长征》稿中的“金沙浪拍云崖暖”改作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(《对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〉的批注》),因为原处的“浪”字已与“五岭逶迤腾细浪”重复。单篇重字是解决了,但全集的意象重复仍待解决。炼字炼句的要求很多,至少应力避重复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