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兴


《致陈毅·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》:“所以比、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。”“比兴”,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。宋·朱熹(1130—1200)认为:“比者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”(《螽斯》注)“兴者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。”(《关雎》注)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,《周礼·春官·大师》:“大师……教六诗:曰风;曰赋;曰比;曰兴;曰雅;曰颂。”《毛诗序》亦称为“诗有六义”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比兴》中,论述了比兴的涵义、特点和源流。他“赞曰:诗人比兴,触物圆览。物虽胡越,合则肝胆。拟容取心,断辞必敢。攒杂咏歌,如川之涣。”白居易认为“风雅比兴”是“六义”的精髓:“为诗意如何?六义互铺陈。风雅比兴外,未尝著空文。”(《读张籍古乐府》)在诗歌创作中,“比”主要是比喻,“兴”兼有联想、寄托、象征等多种意义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