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圆曲


【原文】:

鼎湖当日弃人间,破敌收京下玉关。

恸哭六军俱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。

红颜流落非吾恋,逆贼天亡自荒宴。

电扫黄巾定黑山,哭罢君亲再相见。

相见初经田、窦家,侯门歌舞出如花。

许将戚里空侯伎,等取将军油壁车。

家本姑苏浣花里,圆圆小字娇罗绮。

梦向夫差苑里游,宫娥拥入君王起。

前身合是采莲人,门前一片横塘水。

横塘双桨去如飞,何处豪家强载归?

此际岂知非薄命,此时惟有泪沾衣。

熏天意气连宫掖,明眸皓齿无人惜。

夺归永巷闭良家,教就新声倾坐客。

坐客飞觞红日暮,一曲哀弦向谁诉?

白皙通侯最少年,拣取花枝屡回顾。

早携娇鸟出樊笼,待得银河几时渡?

恨杀军书抵死催,苦留后约将人误。

相约恩深相见难,一朝蚁贼满长安。

可怜思妇楼头柳,认作天边粉絮看。

遍索绿珠围内第,强呼绛树出雕阑。

若非壮士全师胜,争得蛾眉匹马还?

蛾眉马上传呼进,云鬟不整惊魂定。

蜡炬迎来在战场,啼妆满面残红印。

专征箫鼓向秦川,金牛道上车千乘。

斜谷云深起画楼,散关月落开妆镜。

传来消息满江乡,乌桕红经十度霜。

教曲伎师怜尚在,浣纱女伴忆同行。

旧巢共是衔泥燕,飞上枝头变凤凰。

长向尊前悲老大,有人夫婿擅侯王。

当时只受声名累,贵戚名豪竞延致。

一斛珠连万斛愁,关山飘泊腰肢细。

错怨狂风飏落花,无边春色来天地。

尝闻倾国与倾城,翻使周郎受重名。

妻子岂应关大计?英雄无奈是多情。

全家白骨成灰土,一代红妆照汗青。

君不见,馆娃初起鸳鸯宿,越女如花看不足。

香径尘生鸟自啼,展廊人去苔空绿。

换羽移宫万里愁,珠歌翠舞古梁州。

为君别唱吴宫曲,汉水东南日夜流!

【原文作者】:吴伟业

【鉴赏】:

这是《梅村集》中颇著名的一首七言歌行,艺术地再现了吴三桂为宠妾陈圆圆,不惜引清兵入关的一段史实。吴三桂与陈圆圆在明清之际声名颇显。吴三桂,字长白,武举出身,任辽东总兵,封平西伯,驻防山海关。李自成攻克北京后,他借清兵力量击败起义军,封平西王。继而进攻南明据守的云贵地区,杀明永历帝,康熙十二年(1673)举兵叛清,十七年在湖南衡阳称帝,不久病死。陈圆圆,本姓邢,名沅,字畹芬,小字圆圆。苏州著名的妓女。一般认为她曾为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弦遇所得。李自成逼近北京时,田将陈赠给吴为妾。义军攻克北京,陈被俘,为刘宗敏所掠。吴三桂遂引清兵入关克北京,复得圆圆,后携至云南。

诗一开始即叙述了吴三桂借清兵力量击败李自成复得陈圆圆的经过,是倒叙笔法。“鼎湖当日弃人间,破敌收京下玉关。恸哭六军俱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。”“鼎湖”,这是指明思宗之死。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,黄帝铸鼎于荆山(今河南阌乡县)下,鼎成,乘龙升天。后将帝王之死称作“鼎湖”。这四句是说明末李自成攻克北京城,崇祯帝被迫自缢,吴三桂引清兵击败起义军。思宗之死,使三桂全军服丧,故有“恸哭六军”,而吴三桂本人则为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得而“冲冠一怒”。这一处用对比描写:一边是以三桂为首的六军将士身服缟素,恸哭崇祯帝之死,可谓“公愤”;一边是吴三桂自己为一“红颜”怒发冲冠,是为私仇。陆次云《圆圆传》载:陈氏“声甲天下之声,色甲天下之色”。作为明代的一个总兵,位虽不高,却也受命一方,皇帝死了,为之恸哭是自然的。其实,为了“红颜”而“冲冠一怒”也同样可以理解的。因为吴三桂毕竟还是个男人。从《圆圆传》看,吴、陈二人的感情甚厚,达到一种默契。不过接下去,作者将笔锋一转,拟吴的口吻写道:“红颜流落非吾恋,逆贼天亡自荒宴。电扫黄巾定黑山,哭罢君亲再相见。”自陈举兵南下之因是为报国仇,不是因陈圆圆被俘。《圆圆传》说陈为李自成所得,而署名娄东梅村野史的《鹿樵纪闻》、《明史·流贼传》及刘健的《庭闻录》皆谓圆圆被刘宗敏所掠。无论为谁获得,对于吴三桂来说都是无可容忍的。假如他真的如诗中所云“红颜流落非吾恋”,那就多少给人以不够坦率的感觉。吴三桂之父吴襄,曾降于李自成,李让其写信招降三桂,三桂引清兵入关,李遂杀吴一家。说举兵南下是为了国仇家恨,这倒是颇体面的理由。不过,不论是为了一个名妓,抑或为了所谓国仇家恨,将清兵引来,在当时看来不啻为引狼入室,借刀杀人,也就难怪不为后世所容了,“卖国”的臭名则需一直带入棺材中了。这恐怕是三桂其时所料不及的。

接下去的四十二句诗,顺叙吴、陈初见经过以及陈圆圆的曲折遭遇。是很精采的一段,并且寄遇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对吴陈关系的认识。“相见初经田窦家,侯门歌舞出如花。许将戚里空侯伎,等取将军油壁车”。田,指田蚡;窦,指窦婴,两人是西汉初年外戚。此处指田弘遇。陈圆圆身为容貌、声音皆出众的歌伎是在外戚田弘遇家中与吴三桂相识的。“出如花”三字展示了圆圆的美貌。但是,她方“许将”田弘遇,却又被吴三桂用涂饰油漆的车子带走。“等取”,即等待被吴娶走。仅此四句已初见圆圆的命运操在别人的手里,不得自由。“家本姑苏浣花里,圆圆小字娇罗绮。梦向夫差苑里游,宫娥拥入君王起。前身合是采莲人,门前一片横塘水。横塘双桨去如飞,何处豪家强载归?此际岂知非薄命,此时惟有泪沾衣。”姑苏,指今江苏苏州;浣花里,在成都西,唐名妓薛涛居于此,这里借以为喻。夫差,春秋时吴王,其宫苑在苏州,宠爱西施,为其筑姑苏台。“梦向”句大约是诗人揣摸陈圆圆的心理:以我的如花似玉的容貌当能选入宫中,侍奉皇帝。圆圆实在太天真了!我想她一定从未听到过唐代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里所描写的故事:“明星荧荧,开妆镜也;绿云扰扰,梳晓鬟也;渭流涨腻,弃脂水也;烟斜雾横,焚椒兰也。雷霆作惊,宫车过也,辘辘远听,查不知其所之也。一肌一容,尽态极妍,缦立远视,而望幸焉。有不得见者,三十六年”。这些宫女们精心妆扮,希冀得到皇帝的宠爱,可是这希望倒底从她们眼前逝去了。她们是苦闷的。自居易的《长恨歌》传播广远,那“后宫佳丽三千人,三千宠爱在一身”的故事,圆圆大约也未尝有闻。她虽也天生丽质,却远不如杨玉环的幸运,她的姿容没能产生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的效果,而终被富豪人家强行夺走。关于“豪家”有两种解释,一说指田弘遇(见《鹿樵纪闻》),一说指嘉定伯周奎(见钮琇《觚剩》)。对于憧憬有朝一日选中君主侧的圆圆来说,“强载归”的结局确是极不幸的。还有认为田弘遇曾将陈进献皇帝的说法:“畹(指田弘遇)进圆圆。圆圆扫眉而入,冀邀一顾,帝穆然。旋命之归畹第。”(《圆圆传》)可见陈圆圆的薄命。诗以“岂知”作一反问,流露出对陈圆圆遭际的叹惋,又以“惟有泪沾衣”表现了深切的同情。“熏天意气连宫掖,明眸皓齿无人惜。夺归永巷闭良家,教就新声倾坐客”几句,写得十分沉痛。田贵妃(田弘遇之女)极受崇祯帝宠爱,田家势焰冲天,圆圆进宫当然不得皇帝爱怜。永巷,宫中长巷,宫女居住的地方。陈圆圆因不得恩宠,遂出为田家歌妓。本愿是“梦向夫差苑里游”,此时落得一歌妓,曾被“强载归”,此又“夺归永巷”,在“坐客飞觞红日暮”的背景衬托下,我们仿佛看到了陈圆圆强作欢颜,弹琴歌唱,弦弦掩抑,似诉哀怨。“白皙通侯”二句谓吴三桂赏识圆圆,宾客飞觞,兴致勃发,一白暂少年屡屡俯拾花枝,又频频回顾歌妓,诗写到这里,吴、陈之间便有了联系。作者最善揣摸人的心理,连用对比手法,让男女主人公在强烈的反差中出场:坐客飞觞,圆圆哀怨,互为比照,又与“白皙少年”的出现形成对比。陈的命运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转机。“早携娇鸟出樊笼,待得银河几时渡?恨杀军书抵死摧,苦留后约将人误。”这是拟圆圆口吻,表现其早出樊笼的企望。可是又与吴匆匆别离,相会无期,又形成一层对比。“相约”以下十六句是本段的关键。吴三桂受命驻防山海关,李自成攻克北京,陈圆圆被掳,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。相约恩深,却又佳期难再,惟有做楼头思妇,苦不堪言。诗中描写了起义军克京城之后在“内第”“雕阑”遍索美女,对此有解释说是“污蔑义军”。我以为此解不见得站得住脚。这方面是有史料记载的,其中提到陈为刘宗敏掠去的记录也是有的。有这样的史实和笔录是不足为怪的,反之则令人感到不正常了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灭亡了明王朝,建立了农民政权,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。农民起义军纪律严明,不会做出掠夺美女的丑事,这固然是人们善良的愿望,然而毕竟代替不了已经发生过的历史。如果没有吴、陈之间的爱慕关系,如果没有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的事件,恐怕也没有吴三桂的怒发冲冠,甚或引清兵入关,当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围绕陈、吴、刘三者间关联问题的争论了。据诗意,作者的倾向十分明白:他对陈的屡易其主的遭遇深表同情,对义军遍搜美女的行为予以轻蔑。我以为对前者当予肯定,而对后者也不应全部否定。因为我们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三百多年以前的作者。诗中接着叙述了吴三桂全军获胜,以匹马迎还陈圆圆。“蜡炬”二句,用魏文帝聘娶薛灵芸典。据《拾遗记》载,魏文帝聘娶薛时,未到京师数十里,烧烛之光相继不绝。又据《觚剩》,吴三桂迎归陈圆圆,于营中结五彩楼,列旌旗,箫鼓三十里。由是可想见场面之大,气氛隆重,也再次表明陈、吴的笃情厚意。“专征”四句写吴奉命进击起义军去陕西。斜谷在陕西郿县西南;散关,即大散关,在陕西宝鸡县西南。“斜谷云深”、“散关月落”,烘托出战争气氛。陈圆圆随行秦川,她虽对镜梳妆,起居画楼,生活较为安定了,但终为军旅生活,亦时有警报狼烟相扰,不得宁神。以上大段叙述,展现了圆圆几起几落的坎坷经历,作为一个普通歌妓,陈圆圆的这种经历是值得同情的。作者以颇为简省洗炼的笔法勾勒出这一过程。

陈圆圆初存侍奉君王之幻,继而被田弘遇买归,后与吴三桂相见,又为起义军掳得,终复归于吴三桂。其经历曲折,扣人心弦。诗写到这里,突然把笔锋拨转到陈的故乡,在时间上向前跨越了十年。江乡写桕,十载经霜,圆圆的经历在故乡广为传布。她当年的伎师、女伴得知其虽经乱离,却未尝遭难而感到欣慰。她们依旧如梁上衔泥之燕,而圆圆则好比高飞的凤凰;她们在尊前悲叹自己的年长色衰,而圆圆则专门侍候平西王吴三桂。一扬一抑的笔法运用在这个关结之处,既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,又预示了圆圆将为声名所累。不少人解释此四句时,认为是写姑苏妓师女伴的感想。乍一看似也不错。然而咀嚼再三,总感到这可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个插曲,是主观臆想出的情节。其意图并不在乎以妓师女伴的羡慕衬托陈的一时显贵,而是通过对比,揭示出更令人感慨万端的一幕:“当时只受声名累,贵戚名豪竞延致。一斛珠连万斛愁,关山漂泊腰肢细。错怨狂风飏落花,无边春色来天地。”这几句诗充分概括出作者的认识。陈圆圆声色绝佳,自然引得贵戚名豪竞相邀至,以满足他们的种种欲望。一斛珠,语出《梅妃传》传奇。唐玄宗曾“命封珍珠一斛密赐(梅)妃,”妃作诗,明皇命乐工度曲,称《一斛珠》。可见一斛珠量,形容身价极高。然而它却与“万斛愁”相连,见得圆圆自有深曲怨恨在心。“声名累”三字表明了作者的客观评判。关山漂泊,腰肢瘐损,狂风落花,无不因声名之累所致。在作者看来,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结合并不是完满的,一句“错怨”括写出陈圆圆有如随风花落的身世,而“无边春色”也无不包涵了女主人公无限的惆怅。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,作者开始了正面的评说。

“尝闻”六句写吴三桂因与陈圆圆间的关系而遗臭史册。这里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:中国自古即有将国家破亡的责任一味推在女性身上的说法。譬如,妲己亡殷,西施沼吴,杨贵妃乱唐。而《圆圆曲》的作者在诗中勇敢地把罪责归于吴三桂身上。诗中说,虽然吴三桂因陈圆圆而明声大显,然而“妻子岂应关大计”?作者以“英雄无奈是多情”表述了“英雄难过美人关”的意见,而这只是轻轻一抹。那接下去的两句才触及到问题的实质:“全家白骨成灰土,一代红妆照汗青”。吴三桂为一美女,引清兵入关,付出的代价是全家为农民军诛杀;其卖国的罪名将永远地背负在身上。陈圆圆作为一代佳人仍然光耀史册。在这里,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,用周郎重名,英雄多情,白骨灰土,红妆汗青寄寓了对吴的讽刺。“君不见”八句,以春秋时吴王夫差与西施的事情收束全诗。吴王曾在馆娃宫与西施双栖不离,但是吴王终于亡国了。香径尘生,屧廊苔绿,羽换宫移,世事沦桑。作者借此比喻吴、陈的恩爱不能长久。伴随着“为君别唱吴宫曲,汉水东南日夜流”的吟咏,表现了对吴、陈事件的深婉的感慨。

纵览全诗,作者逐渐展开描叙,叙述之中充溢着对陈圆圆平生所历的无限同情。诗以叙事为主,剪裁得当,结构曲折多变,作者的情绪亦不时流汛其间。诗的辞藻优美,音节和谐,微婉含蓄,是吴伟业七言歌行的显著特色,此诗即可窥见一斑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