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读王勃〈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〉批语》:“杜甫说,‘王杨卢骆当时体,……不废江河万古流’,是说得对的。”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祖籍襄阳(今属湖北襄樊市),生于巩县(今属河南)。唐代诗人。祖父杜审言。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。”从20岁起,开始为期10年以上的漫游。结交李白、高适,赋诗论文。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逃出长安,任肃宗朝左拾遗。又贬华州司功参军。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入蜀,到达成都,营建草堂。后来过漂泊的生活,死在由长沙到岳阳途中的一条破船上。杜甫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,代表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。他的诗有“诗史”之称,深刻地反映唐代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。叙事诗结构严谨、笔调雄健,为前人所不及。抒情短章亦有不少珍品,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。存诗1400余篇。有《杜少陵集评注》。《新唐书》卷210有传。
有学者把毛泽东对李白、杜甫的评价,概括为“褒李贬杜”或“扬李抑杜”。诚然,毛泽东早在上世纪40年代,曾对何其芳、尹文井、周立波等人说过“我喜欢李白,但李白有道士气”(何其芳:《毛泽东之歌》,转引自《毛泽东与中国古今诗人》)的话,但并非“贬杜”。毛泽东1958年在成都会议时说:“杜甫的诗是‘政治诗’。”还曾在1957年1月与臧克家、袁水拍谈话时说:“杜甫的诗有好的,大多数并不怎么样。”毛泽东在诗作中,多次点化、借用杜甫的诗句,可见他对杜甫是有研究,而且是注重吸取杜诗养分的。其实,毛泽东的诗词,有不少亦是“政治诗”,这可被视为对杜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