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


《致刘少奇·一九五八年二月十日》:“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”。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天水县附近),生于中亚碎叶(唐时安西都护府之条支都督府)。唐代诗人。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县)。李白“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”(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)。青年时代爱击剑,爱游历。25岁时,出蜀远游,历时16年。遍游洞庭、吴越、太原、齐鲁等地。42岁时受诏赴京,任供奉翰林的闲职。目睹朝廷昏暗,身陷重重矛盾。44岁时,愤愤不平,挥泪出长安。取道上洛郡(即商州)东去,开始新的漫游。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他受唐肃宗之弟永王李璘之聘,参加幕府。后唐肃宗讨伐李璘,他被投入狱。出狱后流放夜郎(今贵州桐梓县),遇赦后辗转金陵(今南京)等地。卒于当涂(今安徽当涂县)。他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。诗作真实地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,关切国家和人民的苦难;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,笔下气象万千。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,横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气,对当代和后代有重大影响,诗作某些悲观颓废的思想,是受时代局限所致。存诗990余首,仅是“十丧其九”之孑遗。有《李太白全集》。《旧唐书》卷190、《新唐书》卷202有传。

毛泽东多次圈阅李白的诗,还曾手书李白诗19首,真的体现了他“我喜欢李白”的爱好。李白追求自由,相信自我的个性和浪漫主义气质,深深打动毛泽东的心。他的“李白情结”,是毛泽东的文学现象,从中可以探视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和诗作的继承与发展关系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