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唐体


南宋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首创“唐初体、盛唐体、大历体、元和体、晚唐体”之说,上承前代以时代迁移论诗风变化之传统,下开将唐诗分期进行研究论述之先河。严羽以前,宋祁于《新唐书·艺文志序》中曾云“唐有天下三百年,文章无虑三变”,此言虽已含有分期之性质,然着重指文章而言。至元代,杨士弘编选《唐音》,将入选之诗分为“唐初盛唐”、“中唐”、“晚唐”三期,乃奠定唐诗分期之基础。明初高棅编《唐诗品汇》,继承严羽、杨士弘之说而又有发展,将唐诗分为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四期,之后其说大行,为唐诗研究者广泛采用。因而随之有将严羽五体之说改为初唐体、盛唐体、中唐体、晚唐体者。关于初、盛、中、晚四期之时间断限,各家说法不一。高棅以太宗贞观至玄宗开元初为初唐,开元至代宗大历前为盛唐,大历至宪宗元和为中唐,文宗开成之后为晚唐。其间有交错者,亦有不相连贯者。其后张之象《唐诗类苑》、施端教《唐诗韵汇》、徐增《而庵说唐诗》、徐用吾《唐诗分类评释绳尺》等虽皆遵循四唐之说,然于具体断限则言人人殊。目前较为通行之意见,以高祖武德至睿宗太极(618-712)为初唐,开元至代宗永泰(713-765)为盛唐,大历至敬宗宝历(766-826)为中唐,文宗大和至哀帝天祐(827-906)为晚唐。所谓“初唐体”,即指武德至太极期间之诗体。而严羽之所谓“诗体”,其内涵大抵有二。一指诗歌形式或格式,如四言、五言、七言、古体、近体、绝句、杂言以及辘轳格、进退格、折腰格等;一指诗风,如建安体、黄初体、苏李体、曹刘体以及选体、玉台体等。所谓初唐体、盛唐体、中唐体、晚唐体,概就诗风而言。然唐代各阶段之诗歌其形式每带有时代特征,故于论述唐代各期诗风时,必须兼顾诗歌形式。所谓初唐体者,即严羽所谓唐初体。严羽于“唐初体”下自注云:“唐初犹袭陈、隋之体”。谓初唐犹未摆脱陈、隋绮靡诗风,则所言近是;若谓初唐完全承袭陈、隋绮靡诗风而毫无变化,则于事实不符。高棅或知严羽所言有偏颇之病,故于《唐诗品汇·序》中略加申述云:“贞观、永徽之时,虞(世南)、魏(徵)诸公稍离旧习,王、杨、卢、骆因加美丽,刘夷希有闺帏之作,上官仪有婉媚之体,此初唐之始制也。神龙以还,洎开元初,陈子昂古风雅正,李巨山文章宿老,沈、宋之新声,苏、张之大手笔,此初唐之渐盛也。”其间置上官仪于“四杰”之后,将陈子昂列于神龙以还人物,混苏、张之制诰为诗歌,多不符史实。然高棅看出初唐诗之变化中已孕育盛唐诗因素,此一情况非严羽“唐初犹袭陈、隋之体”一语所能概括,故有所申论,确有见地。初唐九十余年间,诗歌处于不断变化中,即同时之作家,诗风亦有差异,内容丰富多彩,后人以“初唐体”一语概括,实指此一时期之总体风貌而言。承严羽、高棅之说,论述初唐诗较细致者,当推明许学夷《诗源辨体》。其言曰:“武德、贞观间,太宗及虞世南、魏徵诸公五言,声尽入律,语多绮靡,即梁、陈旧习也。”“永徽以后,王、杨、卢、骆,则承其流而渐进矣。四子才气既大,风气复还,故虽律体未成,绮丽未革,而中多雄伟之语,唐人之气象风格始见。”“子昂《感遇》虽仅复古,然终是唐人古诗,非汉、魏古诗也。且其诗尚杂用律句,平韵者犹忌上尾。至如《鸳鸯篇》、《修竹篇》等,亦都古律混淆,自是六朝余弊。”“五言自王、杨、卢、骆,又进而为沈、宋二公。沈、宋才力既大,造诣始纯,故其体尽整栗,语多雄丽,而气象风格大备,为律诗正宗。”(《诗源辨体》卷一二、一三)据此,则知所谓“初唐体”者,约有如下数项特点:(一)多数诗“古律混淆”,目之为古体,则又重声律、对偶;目之为近体,则时有拗句或失粘,实为由古体向近体过渡之特殊诗体。(二)诗重藻饰,有梁、陈遗习,然由绮靡渐趋雄丽,不似旧时之纤弱。造语虽嫌凝重板滞,风韵或缺,而就整体观之,气格较为淳厚。(三)往往重客观描述,轻主观感情抒发,殊乏蕴藉之致。(四)遣词富丽典赡,令人有炫才耀学之感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