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唐体


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体》有“盛唐体”之说,自注云:“景云以后,开元、天宝诸公之诗。”语焉而不详。至明高棅《唐诗品汇》始分唐诗为初、盛、中、晚四期,兹后其说大行,随有初唐体、盛唐体、中唐体、晚唐体之说。今人多以玄宗开元至代宗永泰(713-765)为盛唐,比之严羽所说,时间稍长。所谓“盛唐体”者,即指此一时期之诗风而言。开元、天宝为唐王朝之鼎盛时期,亦为唐诗空前繁荣之时期,此时之诗歌充分反映出盛唐风貌,故世称“盛唐之音”。安、史乱起,中原动荡,然肃宗至德至代宗永泰间,开、天诗人,多数健在,除少数作家外,诗风无明显变化,可视为“盛唐之音”之延续。而开元中期前后,诗风曾有变化。时人殷璠有云:“开元十五年(727)后,声律风骨始备矣。”(《河岳英灵集序》)殷璠以开元十五年为分界线,所论未免过于绝对,然在此前后,诗风有较大变化,则属事实。开元前期,如张说、张九龄等人,诚如胡应麟所言:“二张五言律,大概相似,于沈、宋、陈(子昂)、杜(审言)景物藻绘中,稍加以情致,剂以清空。……然气象便觉少隘,骨体便觉稍卑。”(《诗薮》内编卷四)未能完全摆脱初唐旧习,气象、风骨终嫌不足,实为自初唐至盛唐转变期之过渡人物。自兹以后,才人辈出,且各具风貌。高棅《唐诗品汇序》有云:“开元、天宝间,则有李翰林之飘逸,杜工部之沉郁,孟襄阳之清雅,王右丞之精致,储光羲之真率,王昌龄之声俊,高適、岑参之悲壮,李颀、常建之超凡,此盛唐之盛者也。”若从诗体而言,严羽以为当时有“张曲江体、少陵体、太白体、高达夫体、岑嘉州体、王右丞体”。情况如此复杂,而以“盛唐体”一以概之,实乃指其大体风貌而言。殷璠选开元、天宝间诗为《河岳英灵集》,自称选诗标准为“既闲新声,复晓古体,文质半取,风骚两挟。言气骨则建安为传,论宫商则太康不逮”(《集论》)。评论诸家诗作时则尤为强调气骨与兴象。其评陶翰云:“既多兴象,复备风骨”;评高適云:“多胸臆语,兼多气骨”;评崔颢云:“晚节忽变常调,风骨凛然。”评孟浩然云:“无论兴象,兼复故实。”凡此均可表明殷璠已知盛唐诗不仅古近体兼备,音节优美,且内容与形式已达高度统一,《风》《骚》两大优良传统皆得进一步之发展。故近人皆以为殷璠此一论述实为对盛唐诗创作实践之高度概括。而殷璠强调之风骨、兴象兼备,自可视为“盛唐体”特征之一。又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评》有云:“李、杜数公,如金鳷擘海,香象渡河。”郭绍虞注云:“此喻‘气象浑厚’。”此亦盛唐诗之另一特色。不论崔颢、王昌龄、高適、岑参之边塞诗,抑或王维、孟浩然、储光羲、常建之山水田园诗;不论“诗法如孙、吴”之杜甫,抑或“诗法如李广”之李白(见《沧浪诗话·诗评》),其诗虽各具面目,然皆能一气浑成,殊罕刻削之痕。胡应麟云:“盛唐气象浑成,神韵轩举。”(《诗薮》内编卷五)其原意虽指七律而言,然亦适用于其他诗体。故“气象浑成,神韵轩举”,乃“盛唐体”特征之二。又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辨》有云:“盛唐诸人惟在兴趣,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,不可凑泊,如空中之音,相中之色,水中之月,镜中之象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此段文字,颇招后人非议。如仅将所谓“兴趣”理解为诗味盎然,而此种诗味之获得,往往无规矩可寻,一似不着意而冲口而出,又能达到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之境界,则此语固无可厚非。故随意创造,皆能使诗味淳厚,言有尽而意无穷,乃“盛唐体”特征之三。又开元、天宝时期,封建经济高度发展,国力强盛,对外交流空前活跃,故盛唐诗人之胸襟眼界皆较开阔,其诗作中往往有乐观、自信、向上之情绪,即使处在失意之时,依然傲岸自若,痛饮狂歌,不作秋蝉寒蛩之声。此可视为“盛唐体”特征之四。所谓“盛唐体”者,其特征大致如是。然正如许学夷申述严羽意见时所云:“初、盛、中、晚之诗,虽各不同,然亦间有初而类盛,盛而类中,中而类晚者;亦间有晚而类中,中而类盛,盛而类初者;又间有中而类初,晚而类盛者。要当论其大概耳。”(《诗源辨体》卷一四)参见初唐体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