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诗别集注本。明王嗣奭选注。王嗣奭(1566-1648),字右仲,一字于越,别号偶翁等,鄞县(今属浙江)人。万历二十八年(1660)乡试中举。历任宣平教谕、涪州知州,后辞官归乡。明亡守志不屈。嗣奭博通经史,著述甚富。其《杜臆》10卷,成书于晚年,虽前后仅七个月,然实为其30余年精研杜诗之结晶。全书不录诗文,但标诗题。笺诗1268首,占全部杜诗十之七、八。其命名之意自云:“臆者,意也。‘以意逆志’,孟子读诗法也。诵其诗,论其世,而逆以意,向来积疑,多所披豁,前人谬迷,多所驳正。”嗣奭读杜善以意逆志,且能作诗,人谓其诗得少陵胎骨,故其评解杜诗,往往鞭辟入里,深中诗旨,发前人所未发。其解之深刻透辟,罕有及之者。仇兆鳌推崇备至,其《杜诗详注》凡例云:“宋元以来,注家不下数百,各有所长。其最有发明者,莫如王嗣奭之《杜臆》。”此书定稿后,嗣奭付次孙王旦缮成清稿。珍藏66年未能流布,直至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中加以引用而名始显。其孙王旦所缮清稿,于五十年代为郭石麟于鄞县收得,现归上海图书馆收藏。1962年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,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影印。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对影印本加以整理标点,重新排印,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加重印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