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村即目(选一)


【原文】:

一角西峰夕照中,断云东岭雨濛濛。

林枫欲老柿将熟,秋在万山深处红。

【原文作者】:丘逢甲

【鉴赏】:

一年一度,秋风吹来,百草枯萎,万木凋落,象征着生命力的绿色世界苍然老去,令人凄怆。而中国人的多感也由此发为诗咏,悲秋、伤秋,悲的是举目萧条,伤的是人生易老,秋赋予诗歌的是衰飒的景色,沉重的结叹。

然而,秋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沉凝的苍莽之气、明丽的清旷之景、丰实的成熟之美。古来无数诗家,感怀的多为秋的肃条之气,悲怆之情,老杜能得秋之沉凝苍莽,小杜善状秋之明丽清旷,已属难得;深味丰厚成熟之美的殊少见,丘逢甲这篇《山村即目》也许可以举为一例吧?

诗写的是黄昏,南方的黄昏。起二句就是一幅颇奇特却又很常见的南方黄昏之景——西边日出东边雨,这种景观在刘禹锡的笔下只是民歌风的比兴,在这里却的确是写实,而且写得很别致。西天夕照余辉,东岭烟雨濛濛。它不象刘诗那样只笼统地说一时之间,阴晴并现,而是具体地描写了雨和夕阳;非但如此,还写了夕阳和雨中的山峰。这样,不仅夕阳和雨景在视觉上有了层次,景物的主体——山峰也同时得到了突出。我们看到的是印在夕阳背景上的西峰,掩在暮雨帘帷后的东岭。诗人就这么在夕阳和暮雨的底色上为我们勾画出了山峰的轮廓。

南方的山较之北地固多奇崛峭拔而少连绵延亘,但在广袤的视野中,也未必就孤峰独矗。诗人只说“一角西峰”,乃是以夕阳为座标,摄取了最近的一个山峰入画。在夕阳的辉映下,这座山峰的光线反差最大,从而轮廓线也最清晰,形象最醒目。勾出一角既突出主体也暗示了其余,是十分有力的笔法。相比之下,东岭因方向相反就无法获致这种清晰的剪影效果了,又因烟雨濛濛,甚至于难辨山形树色。然而诗人用“断云”巧妙地一衬,同样也造成了层次的深浅浓淡,浓云密布,云断处雨幕掩山,对面是夕阳峰岭相映,一幅南方黄昏“道是无晴却有晴”的风景就勾画成了。当然,这还只是水墨底稿,尚未点染秋的色彩,而色彩往往却正是表现作者感觉的关键所在。

后二句是着色的笔墨,用植物的生命为秋景着色,不是着的枯瑟的灰黄,而是蓬勃的红。这里深山所见的满目红色,是枫叶盛极透着暗紫的红,是柿子将熟泛着光泽的橙红。不象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那么热烈绚丽,却更深沉、凝重,透着成熟的气质。它不是一片一丛闪耀在路边,触目可见,而是燃烧在万山深处。深处,只有经过跋涉、攀登才能领略到它的美。诗人笔下的这红色已不是一两种树叶或果实的色彩,而成为秋天性格的象征;不是衰顿萧条,而是生机勃郁同时却又不免寂寞。是的,枫虽未老已将老,柿虽未熟已将熟,枫老则萎,柿熟则干,托身于万山深处,不见赏于人,岂不是很可惜么?不由人不生迟暮之感,“秋在万山深处红”,秋这一抽象的名词,在被具象化为一种色彩的同时,又具有了一层象征的意味。

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海战后,清廷割弃台湾。诗人极度愤慨之余,联合台绅驰电抗议,并组织义军抗击登台日军。失败后他内渡居奥教书,每每感愤时事,壮怀激烈,下笔也气势纵横,淋漓酣畅。这首七绝独含蓄凝重,别具一格,在对秋的深沉体味中曲折地展现出一种凝重、浑厚的气质,深沉、成熟的性格,一种寂寞而略有迟暮之感的心境。这是经历过风浪的渊深的壮年情怀,是英雄无为的寂寞心境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