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名《杜工部集笺注》、《钱牧斋笺注杜诗》。唐诗别集注本。清钱谦益笺注。钱谦益(1582-1664),字受之,号牧斋,自号蒙叟、东涧遗老。常熟(今属江苏)人。明万历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崇祯初官礼部侍郎,后坐事革职归里。居家期间,建绛云楼,广贮图书,博览群籍,诗文颇负盛名。福王立,官南明礼部尚书。清兵南下,率先迎降,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,不久乞归。《清史稿》有传。其晚年皈依释教,无心著述,唯笺注杜诗,顺治十八年(1661)撰写成书,前后历30年之久。崇祯六年(1633),钱氏先撰成《读杜小笺》3卷,次年又撰成《读杜二笺》1卷,后又增益为2卷,并由其门人瞿式耜于崇祯十六年合刻于《初学集》。先是朱鹤龄方辑注杜集,钱谦益授以《小笺》、《二笺》,云是“欲其将笺本稍稍补葺,勿令为未成之书可耳。不谓其学问繁富,心思周折,书成之后,绝非吾本来面目”(《与钱曾书》)。于是钱朱交相诋諆,遂决意各刻其书。钱氏乃增益《小笺》、《二笺》为全本《杜工部集笺注》,后经其族孙钱曾补充纂订,于康熙六年(1667)由泰兴季振宜为之刻印。全书凡20卷,编次与《九家集注杜诗》略同,卷一至卷一八,共收杜诗1472首。卷一九、二〇为文赋。宋元明之注杜诗者,多着重于词语训释、诗意领会,及技巧工拙之评论,钱注杜诗则着重以史证诗,通过对历史事实之钩稽考核,阐明杜诗之思想内容。对交游、地理、职官与典章制度等方面之笺注,大都资料翔实,论证精当。洪业《〈杜诗引得〉序》云:“清代为杜诗之学者鲜不受钱谦益《杜诗笺注》之影响”,“钱氏求于言外之意,以灵悟自赏,其失也凿;朱氏长于字句之释,以勤劳自任,其病也钝。后来作者,大略周旋于二家之间,故清代杜诗之学当以二书为首,而钱氏实开其端,功尤不可没也”。故乾隆时虽遭禁毁,仍暗中流布不衰。该书版本甚多,约有10余种,重要者有康熙六年季振宜静思堂初刻本;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静思堂原刻本排印,书名署《钱注杜诗》,流布最广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