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诗总集。明高棅编。高棅(1350-1423),字彦恢,更名廷礼,别号漫士,长乐(今属福建)人。永乐初,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,后迁典籍。与林鸿等号“闽中十子”。《明史·文苑传》有传。书成于洪武二十六年(1393),凡90卷,收620家、诗5769首。后又于洪武三十一年成拾遗10卷,增补61家、诗954首。高棅认为前此诸家唐诗选本详略不侔,杨士弘《唐音》“颇能别体制之始终,审音律之正变”,然有不录大家李、杜及其它可憾之处,因编此书,以尽唐诗之源流正变。书中据严羽《沧浪诗话》之说,首次将唐诗明确划分为初、盛、中、晚四期,而特重盛唐。全书分体编排,每种诗体内又分为正始等九格,其《凡例》曰:“大略以初唐为正始,盛唐为正宗、大家、名家、羽翼,中唐为接武,晚唐为正变、余响,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。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,则不以世次拘之。”五古以陈子昂、李白为正宗,杜甫为大家;七古以李白为正宗,杜甫为大家;五绝以李白、王维、崔国辅、孟浩然为正宗,无大家;七绝以李白、王昌龄为正宗,无大家。五律以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岑参、高適为正宗,杜甫为大家;五排以王维、李白、孟浩然、高適为正宗,杜甫为大家;七律以崔颢、李白、贾至、王维等十四人为正宗,杜甫为大家。每一诗体前,皆有《叙目》,说明此体之来源及其在唐代之流变,以四朝与九格结合论述唐诗,构成完整之理论体系。诗人、诗作下常引前人评语。卷首有《历代名公叙论》、《诗人爵里详节》等,于前世资料颇事蒐采,然亦间有疏失。此书在明代影响极大,其主张实开启前后七子“诗必盛唐”之说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曰:“《明史·文苑传》谓终明之世,馆阁以此书为宗。厥后李梦阳、何景明等,名为厥起,其胚胎实兆于此。平心而论,唐音之流为肤廓者,此书实启其弊;唐音之不绝于后世者,亦此书实衍其传。功过并存,不能互掩。”有明汪宗尼等校订本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之影印。又有明俞宪《删正唐诗品汇》50卷,清朱克生《唐诗品汇删》18卷。高棅又别辑《唐诗正声》22卷,其书亦由此精选而成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