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

敦煌遗书中之唐诗

敦煌遗书中之唐诗


敦煌遗书内保存之唐诗甚为丰富。自敦煌遗书在本世纪初披露于世,久已失传之唐诗最先引人注目。1920年王国维于《东方杂志》一七卷八号上刊载《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》,并介绍其中韦庄《秦妇吟》一诗之价值;1923年在《国学季刊》一卷四号上继而公布《秦妇吟》全文,1924年春罗振玉据此校录本载入《敦煌零拾》。至三十年代,久已失传之王梵志五言白话诗又引起学术界注意,刘复(半农)校录于《敦煌掇琐》,郑振铎将校补本载入《世界文库》(第五册),胡适则将此诗人写入《白话文学史》。从三十年代起,王重民开始整理不见于《全唐诗》中之唐诗,经二十多年之努力,得以在六十年代发表《补全唐诗》,惜此工作未终而早逝。其遗稿经几位学者定稿,以“舒学”为名于1977年发表据伯二五五五卷录出之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》,收入佚名诗59首及马云奇诗13首,共72首,上述二文后俱编入中华书局出版之《全唐诗外编》。又王氏另一部分遗稿,经刘修业整理,题《〈补全唐诗〉拾遗》,于《中华文史论丛》1981年第四辑发表,增入《补全唐诗》遗漏之伯三八六六李翔《涉道诗》二十八首,伯二七四八《王昭君怨诸词人连句》,伯三四四五《谒法门寺真身》,斯五五五八《无题》,以及敦煌人作品《敦煌廿咏》、《敦煌》(三首)等。1981年台湾潘重规发表《补全唐诗新校》,在王重民整理之基础上,又发现不见《全唐诗》之作者殷济等人,增补之诗约三分之一,载于《华冈文科学报》第一三期(中国文化大学刊行)。潘文收录《全唐诗》未载诗,除王氏校录之104首加后补之马云奇13首,又加入21首与残诗5首,共143首。作者58人,31人见《全唐诗》,即唐明皇、宋之问、崔湜、王勃、王无竞、阎朝隐、李適、蔡孚、乔备、刘希夷、魏奉古、刘知幾、东方虬、李行言、元希声、杨齐悊、胡皓、苏晋、蔡希寂、李邕、王泠然、李昂、丘为、祖咏、王昌龄、陶翰、刘长卿、孟浩然、高適、畅诸、韦庄。27人《全唐诗》未载,即马吉甫、房元阳、侯休祥、梁去惑、房旭、乐仲卿、严嶷、郑愿、李□□、孟婴、□嘉惠、郑韫玉、樊铸、皇甫斌、桓颙、卢茂钦、刘廷坚、沙门日进、宋家娘子、殷济、武涉、崔希逸、李斌、浑维明、苏、史昂、马云奇。1983年柴剑虹又发现伯二五五五卷中尚有大量未经著录之唐诗,以《敦煌唐人诗文选集残卷(伯二五五五)补录》为题,刊布于《文学遗产》1983年第四期,收入七言诗41首、咏物诗16首、闺怨诗4首、王昭君(安雅)等五、七言诗19首,并著录已见《岑参集校注》之8首、已见《全唐诗》之16首,除唐文2篇、唐赋1篇外,总计104首。至此发掘唐人佚诗工作已获巨大成绩。对于敦煌遗书中已见《全唐诗》之唐诗,自二十年代起,虽有学者陆续整理,但并不系统,罗振玉《鸣沙石室佚书·雪堂校刊群书叙录》与赵万里《芸盦群书题记》(北平图书馆刊第八卷三号)对唐代诗选残卷中李昂、王昌龄、丘为、陶翰、李白、高適之诗,均曾过录,且加跋语;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敦煌本《白香山诗集》;王重民于《敦煌古籍叙录》中略述《李峤杂咏注》、《高適诗集》、《故陈子昂遗集》等敦煌本唐诗集。1987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黄永武之《敦煌的唐诗》,方将敦煌遗书中已见《全唐诗》之唐诗作通盘校勘,共收入李白诗43首,王昌龄诗7首、孟浩然诗12首、白居易诗20首,刘希夷诗4首、伯二五六七卷中李昂、荆冬倩、丘为、陶翰、常建之诗12首,伯二五五五卷中张谓、蒋维翰、刘商、王諲、朱湾等诗27首,伯三六一九卷中郭震、崔颢、畅诸、皇甫斌、宋之问、蔡希寂、李邕、祖咏、王维、李斌、沙门日进、浑维明、哥舒翰等之诗41首,此书搜集较完备,以敦煌卷本为主,取诸家诗集之多种版本相对勘,故校勘亦颇佳。近年徐俊对敦煌写本中诗作进行全面整理,完成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》一书,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