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之问
春豫灵池会,沧波帐殿开。舟凌石鲸度,槎拂斗牛回。节晦蓂全落,春迟柳暗催。象溟看浴景,烧劫辨沈灰。镐饮周文乐,汾歌汉武才。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。
此诗景龙三年(709)正月晦日侍奉中宗游长安昆明池时作。诗为五言排律,是初唐宫廷体之代表作。昆明池乃汉武帝为征南粤操练水师所凿,全诗由此生想,一笔写两面,赋中宗晦日游池同时,通篇用汉武事以切奉和颂圣之体。每二联为一层,凡三层。各层次中“春”、“节晦”、“明月尽”与“夜珠来”,递进以分点节令为春季、晦日并隐合晦日之后,新月更始之意,此为实赋。首层又用汉武凿昆明池并造楼船、建石鲸,立甲帐诸事;二层用汉武开池时见劫灰与东方朔时答事;三层复用汉武曾救一大鱼,后于昆明池得大鱼所报夜光珠一对事,而“夜光谓之月”(《广雅》卷九上),又双关新月将起之意,从而使用典颂圣与实赋节令二者绾合为一,吻合全篇。最见宫廷体用典熨帖、组织精工之特色。当时奉和者百余人,上官婉儿衡卷,于彩楼中将落选诗笺一一掷下,唯剩沈宋二笺。久之,沈笺又下,之问夺冠。婉儿评云:“二诗工力悉敌,沈诗落句云‘微臣彫朽质,羞睹豫章才’,盖词气已竭。宋诗云‘不愁明月尽,自有夜珠来’,犹陟健笔。”(《唐诗纪事》卷三)其实宋诗落句能健,正得力于全篇组织。诗至二层用劫灰事,其势已由扬而抑,颇难挽转。而三层先用周王饮群臣于镐京,汉武祭后土横汾以歌《秋风辞》二“文治”之事,既以周衬汉而实写唐,又与凿昆明为武功之事相济相辅,以颂中宗承周汉贤君文治武功而美之,故能于武周之劫灰中,再兴大唐,如“明月”中天。唯因有“镐饮”二句之开宕振拔,方使“夜光”之典,境界一新,有健举恢远之不尽意韵。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一〇评之问排律“篇篇平正典重,赡丽精严,不独《昆明》一什胜沈也”。历来有批评本诗以周武王镐饮之事,误为周文者,是乃小疵;为之辩者则云,为与“汉武”成对,就律故改。然详全诗寄意,其醒明“文治”以为婉讽之意更为主要,不必泥看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