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体名。与“近体”相对而言。近体诗形成以前,除楚辞体外之各种诗体,通称古体诗,亦称“古诗”、“古风”。古体诗格律较自由,不拘平仄对仗,押韵亦宽。除七言之柏梁体逐句押韵外,一般隔句押韵。韵脚可平可仄,亦可换韵。篇幅长短不限,句子整齐划一为四、五、六、七言体,亦可杂用长短句,随意变化,为杂言体。其中以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为最常见。五言古诗简称五古,七言古诗简称七古。杂言以七言为主,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。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,有沿用旧题,有即事名篇,不合乐,亦属古体范围。此外,唐以前即有“古绝句”,唐时亦有作者,与讲求平仄之律绝不同,亦属古体一类。古体诗于发展过程中与近体有交互关系,南朝“新体诗”则为古、近两体之过渡。唐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,如王勃《滕王阁》;唐诗格律形成后,诗人作古诗每融入近体句式,如王维、孟浩然等人五古中颇有律句、律联;歌行体如《长恨歌》中亦有之。而若干诗作者则有意与近体诗相区别,专用拗句,间或散文化,诗人李白、杜甫、韩愈等均有创造。后明清人觉察古诗有融入律句与用拗句避律之现象,王士禛更以为古诗有平仄,赵执信、翁方纲续作进一步之研究。上述研究成果对诗歌创作中自觉区别古、近声律有所贡献,而忽视古诗以自然音节为主之特点,颇有牵强处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