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诗相酬答,谓之唱和。唐以后亦称唱酬。唱和原指歌曲之此唱彼和,如《诗经·郑风·萚兮》“倡予和女”,《荀子·乐论》“唱和有应”。古史传帝舜与皋陶“乃赓载歌”,此为唱和之始。后颜延之与谢朓亦多唱和之作。北魏王肃夫妇,则将作诗和他人韵称作唱和。至中唐元稹、白居易,更多唱和之诗,并裒为专集。如《元白唱和因继集》(今佚,见白居易《白氏集后记》),白居易、刘禹锡有《刘白唱和集》(今仅存“解”),裴度、杨凭有《荆潭唱和集》(今存韩愈序)。晚唐皮日休、陆龟蒙亦有大量唱和之诗,今存《松陵集》,即为二人之唱和专集。唱和诗形式有二,一为和诗,一赠一答,各述己志;一为和韵,即用原韵相和,因心思为韵所束,故多有凑韵之作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