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草堂博物馆


即杜甫纪念馆,在今四川成都西郊。杜甫于乾元二年(759)冬抵成都,寄居于浣花溪畔之草堂寺。次年春,于寺侧建草堂以居。历时近四年,作诗二百四十余首。60余年后,雍陶《经杜甫旧宅》诗云:“沙崩水槛鸥飞尽,树压村桥马过迟。”可见草堂早已倾圮。五代时,韦庄于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,虽芜没已久,而柱砥犹存,因命芟夷,结茅为一室。草堂遗址遂不致湮没。北宋元丰年间,吕大防镇蜀,复作草堂于故址之上,绘杜公像于壁间,始成祠宇。元代改作草堂书院。明代经朱椿重建,规模大备,惜毁于明末兵燹。清代康熙十年(1617)重修。继至嘉庆十六年(1811)大修后,其建筑及园林布局保存至今。1955年,在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,乃整饰园林,且广搜杜集版本及有关文物,今馆藏有关杜甫之文物达两千余件,图书资料三万余册。杜集版本有1000余种,其中南宋刻本《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》为海内孤本。宋、元、明之珍本亦甚丰富。1980年,在草堂成立杜甫研究学会。1981年,创办杜甫研究专刊《草堂》(1988年更名为《杜甫研究学刊》)。1985年,杜甫纪念馆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。草堂内有大廨、诗史堂、工部祠等古建筑,且遍植杜诗咏及之花木。工部祠内祀有杜甫塑像,两侧配祀黄庭坚及陆游像,故又称为三贤堂。工部祠面对柴门,东连花径,西设水槛,俨然杜甫当年所建草堂之景观。而今日之草堂,已将原草堂寺及西邻之梅园并入,总面积已达三百余亩。风光雅秀,已成游人缅怀诗圣之圣地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