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
山苍苍,水茫茫,大孤小孤江中央(1)。
崖崩路绝猿鸟去,惟有乔木搀天长(2)。
客舟何处来?棹歌中流声抑扬。
沙平风软望不到(3),孤山久与船低昂。
峨峨两烟鬟,晓镜开新妆。
舟中贾客莫漫狂(4),小姑前年嫁彭郎(5)。
本诗选自苏轼《苏东坡全集》前集卷一〇、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六。
李思训(651—716),唐代画家,字建,唐宗室。唐高宗时任江都令,武则天执政时期,不满时政,弃官归隐。中宗时,任宗正卿、益州长史。开元初,任左羽林大将、右武卫大将军。画史上人称“大李将军”。他善画山水树石,受隋展子虔的影响,开创了金碧山水的画法。他的山水画技法高超,得“湍濑潺湲,烟霞缥缈”之妙。天宝中,唐明皇召他画大同殿壁兼掩障,明皇夜闻水声,因称他为“通神之佳手”。(朱景玄《唐朝名画录》)李思训的作品,现已罕见,今传之《江帆楼阁图》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,是否为他所作,还有争议。子李昭道,继承家学,亦善画山水,人称“小李将军”。
这首诗主要描写画面景物,不着议论。全诗押平声阳韵,一韵到底,按内容分为三个层次。第一层五句,写画面上大、小孤山。开端“山苍苍,水茫茫”,形容整幅画面上青绿色的色调,成为大、小孤山的背景。大、小孤山山崖崩塌,径路断绝,险峻异常,连猿鸟都要离去,岛上只有参天的树木。第一层诗意写尽题面上的“绝”字,极力形容大、小孤山岛的险绝峻峭。
第二层中间四句,写画面上的客舟。客舟在江中移动,梢公的棹歌声,高低抑扬,从远处传来。这两句申补画意,分明是称赞李将军画技高妙,因为画面是不能将歌声表达出来的。风和日丽,客舟行进得很缓慢,看得见岸边的平沙而一下子到不了。船在江水中上下晃动,船中人看孤山忽高忽低,“与船低昂”,好像它在欢迎客舟到来。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,把孤山写活了。
诗的最后四句,重又描写画面上的大、小孤山。这里,诗人不再使用直接描写的手法,改用比兴、双关、引申等艺术手段,表现出极美的、饶有情致的诗意。他用“两烟鬟”比喻云雾中的大小孤山。“开晓镜”,打开晓镜,梳妆打扮,用“晓镜”比喻长江和鄱阳湖水。大、小孤山像是两位少女,清晨起来,打开镜子,正在梳妆。结尾两句,诗人别出心裁,运用谐音、双关的修辞手法,引申出“小姑嫁彭郎”的趣事,巧妙点化民间传说,扣合李思训的《长江绝岛图》的画面景象,为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意趣。
这首题画诗没有称美画家画艺,也没有阐发绘画妙理,只是客观地描写画面景物,再现画境,然而读来很有气势,也绰约有风趣,给人以清远浩渺的美感享受。方东树评本诗说:“神完气足,遒转空妙。”(《昭昧詹言》卷一二)评得恰到好处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