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

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

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


苏轼

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(1)。

赋诗必此诗,定知非诗人。

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(2)。

边鸾雀写生(3),赵昌花传神(4)。

何如此二幅,疏淡含精匀。

谁言一点红,解寄无边春(5)。

瘦竹如幽人(6),幽花如处女。

低昂枝上雀,摇荡花间雨。

双翎决将起,众叶纷自举。

可怜采花蜂,清蜜寄两股。

若人富天巧(7),春色入毫楮(8)。

悬知君能诗(9),寄声求妙语。

本诗选自苏轼《苏东坡全集》前集卷一六、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九〇。

鄢陵王主簿,宋代画家,未知其名,邓椿《画继》记载这位画家,但云“长于花鸟”。王主簿的画有两幅,都是花鸟画。折枝,是中国花卉画技法之一,画面上不画全株,只画一枝或数枝。

苏轼第一首题画诗,独辟蹊径,先从画论入手,重点阐发画理,再带出王主薄所画的两幅折枝画。这种写法,在唐代是不多见的。诗的开端四句,互文见义,写出苏轼关于诗画艺术的美学标准:绘画要形神兼具,诗歌要情韵齐备。东坡先论画,他以为如果以“形似”来要求绘画艺术,那种见解接近于儿童。接着,诗人再论诗,他以为赋诗粘着题目,停留在字面意义上,那他一定不是一位优秀的诗人。在此基础上,苏轼进而阐明“诗画本一律”的道理,这两种艺术同样要求“天工”与“清新”。“天工”,艺术品浑然天成,不落斧凿痕迹;“清新”,新颖清雅,不落俗套。以上六句发挥画论。接着诗人直叩题面,就王主簿所画的两幅画发表精彩的艺术见解,“边鸾雀写生”以下四句,东坡称赞这两幅画构图疏朗,色泽淡雅,笔墨精妙匀净,像边鸾画雀那样有“生意”,像赵昌画花那样能“传神”,充分肯定了王主簿绘画艺术造诣高深。最后,诗人写出“谁言一点红,解寄无边春”,意谓我观看了王主簿的折枝画,真正领悟到“一点红”能寄托无边春意的精意。

这首题画诗,主要谈了两个绘画艺术理论问题,发表了苏轼对绘画追求神似和诗画同一的精辟艺术见解。先谈谈论画追求神似的问题,苏轼将“写生”与“传神”并举,艺术作品中无边春意之“神”,正是通过有限之形“一点红”表现出来,辩证地阐发绘画艺术必须形神兼具的审美特征。再说说诗画同一的问题。诗是语言艺术,画是造型艺术,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,然而它们却是可以融通的。苏轼在本诗里提出“诗画本一律”的观点,表述了诗人、画家共同追求“神似”的审美理想,又认为诗画艺术同样要求“天工”与“清新”。他的这种美学思想,还在《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》:“古来画师非俗士,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。”《次韵吴传正枯木歌》:“古来画师非俗士,妙想实与诗同出”等诗句中表达过。苏轼是我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第一个明确地、具体地阐发诗画艺术融通理论的人,贡献很大,应该给予很高的历史地位。

第二首题画诗的写法,与第一首迥然异趣,它跳出画论,回归到画面上,细腻地描绘了画面上的种种物象:瘦竹、幽花、枝上雀、雨中花、采花蜂,并称赞王主簿说:“若人富天巧,春色入毫楮。”凭藉画家“天巧”的技艺,使画幅充满春意,这一切正是通过有形的具象表达出来的。第二首诗意,扣合着第一首阐发的画论,相辅相成,使两首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,全面地表现出苏轼追求艺术品形神兼具的美学思想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