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

赵中丞折枝图四首

赵中丞折枝图四首


马祖常

洛阳春雨湿芳菲,万斛胭脂染舞衣。

帐底金盘承蜜露,东家蝴蝶不须飞。

乘槎使者海西来(1),移得珊瑚汉苑栽(2)。

只待绿阴芳树合,蕊珠如火一时开。

馆娃宫里醉西施(3),不觉秋生水殿时。

酒病却嫌丹粉恶,洗妆天上影娥池(4)。

火齐珠红拂翠翘(5),石家步障晓寒消(6)。

千枝蜡炬烧春夜,羯鼓催花打六么(7)。

本诗选自顾嗣立《元诗选初集·石田集》。

马祖常(1279—1338),元代诗人,字伯庸,光州(今河南潢川)人。历仕监察御史、翰林待制、御史中丞、枢密副使,卒谥文贞。工诗文,其诗才力富健,圆密清丽。著有《石田集》。

这一组折枝图共四幅,分别为牡丹花图、石榴花图、芙蓉花图、山茶花图。马祖常的题诗,每图题一首,一组共四首。

第一首题牡丹花图。

诗采用写实手法,描绘画面上牡丹花的气韵、色泽和形态。春雨天是养花天,首句写牡丹花在洛阳湿润的春雨中滋长,郁勃富有生机。次句用“胭脂染舞衣”形容大片锃红的牡丹花,色泽鲜艳妩媚。第三句写雨中牡丹花的形态,“帐底金盘”,描写绿叶下的花盘,承受着雨露,既回应了首句的“春雨”,又逗出尾句,点明了“东家蝴蝶不须飞”的原因。

第二首题石榴花图。

这一首题诗的写法,与“牡丹花图”一首迥异。诗从折枝图的题外着笔,先交代石榴花的来历。首两句,诗人告诉读者,石榴花的品种,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海外带回来的,一直传到元代,成为名贵的花卉。诗的上半首似乎与画无关,诗的下半首才转到画上,诗人说,只有等到绿阴浓密时,石榴花一时间开得火红。第三句陪衬,第四句点到题上,才写出画面上石榴花的形象和色泽。全诗共四句,前三句为后一句服务,结句显意,扣到题画的正题上。

第三首题芙蓉花图。

芙蓉,即模蓉花。这首题画诗的写法非常别致,它不用直接描绘的方法,不写芙蓉花的形貌、风神,却用比喻手法,以美女写芙蓉花。如果说第一首题牡丹花图,使用的是写实手法,那么,本诗运用的便是虚拟手法。诗人将芙蓉花比拟成馆娃宫里的越国美女西施,她有着沉鱼落雁之容貌,特别是在酒后,面上泛起红晕,分外妩媚。芙蓉花生于水殿畔,就像西施来到吴王宫殿,临水照影。第三句,诗意一转,诗人以为西施犯了“酒病”,又嫌丹粉太重,面容过于红艳,应该到影娥池中洗掉过艳的粉妆,使之更为清丽。诗的后半首,诗意折进一层,更符合临水盛开的芙蓉花那种婀娜多姿的美感特征。

第四首题山茶花图。

这首诗使用直接描写和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手法,表现画面上大片山茶花盛开时的景况。首句迅即着题,形容山茶花如玫瑰珠石一般红艳,拂着绿叶,色泽格外鲜丽。二、三句描写大片山茶花团锦簇,好像石崇家的锦步障,它们又像是春夜燃起的千枝蜡炬。以上三句诗已经将画面上的山茶花描写得淋漓尽致,结句运用一则典故,说山茶花因为羯鼓击打《六么》曲,催得花朵怒放。诗人再用衬笔一烘托,更为画幅增加不少光彩,写得有声有色,大有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的境界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