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墨竹图三首


吴镇

解箨初闻粉节香(1),拂云又见影苍苍。

凤凰不至伶伦老(2),无奈荆榛特地长(3)。

长忆前朝李蓟丘(4),墨君天下擅风流(5)。

百年遗迹留人世,写破湘潭梦里秋(6)。

愁来白发三千丈(7),戏写清风五百竿。

幸有颖奴知此意(8),时来几上弄清寒。

本诗选自、卞永誉《式古堂书画汇考》卷四九、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七六。

吴镇(1280—1359),元代著名画家,“元四家”之一,字仲圭(一作珪),号梅花道人、梅沙弥、梅花庵主等,嘉兴魏塘镇(今浙江嘉善)人。工诗文,善画山水、竹石,山水得巨然笔意,墨竹师文同。有《清江春晓图》、《筼筜清影图》等名作传世。

对于此图,吴镇自题云:“五月廿四日,竹窗孤坐,清兴遄发,戏写此枝,且看果有文公法否?至正十九年也。”(卞永誉《式古堂书画汇考》)表明他创作此图的时间和缘由。至正十九年(1359),吴镇已至耋耄之年,犹耽心于墨竹,深得文同笔法,题云:“且看果有文公法否?”乃是客气话。

吴镇擅画墨竹,他为自己的《墨竹图》题写的诗,富有意趣和情致,耐人寻味。这组诗的第一首,写竹;第二首写李衎;第三首写自己,都与画竹关连。今分述如下:

第一首,写墨竹形象,诗人并不拘泥于画上墨竹的形态、风神,下笔却写它们的生长过程。“解箨”,竹笋脱去笋壳,逐渐长成竹子,新竹竹节间有粉,散发着清香。竹子长成后,高可拂云,其色苍翠。此竹可以采作乐器,只可惜采竹的乐官伶伦已经年老,矫正音律的凤凰也不飞来,竹子无法发挥它的才能。至结句,诗人又说:竹子周围特意长出许多荆榛,妨碍它的生长,并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惜。诗人为翠竹有才无人用而抱不平,抒发不平之感,借此机会,也一吐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,吴镇一生也是怀才无人识,有才无人用。

第二首,称颂元朝墨竹画家李衎。吴镇画墨竹,远师文同,近绍李衎。所以,诗的开端便表达出他长期缅怀李衎的情思。吴镇称颂李衎墨竹画造诣精深,尽得风流,饮誉天下。百年来留下许多墨竹遗迹,深切地传达出湘妃悲秋的哀怨。吴镇的笔下也常常出现湘竹的倩影,湘妃怨秋的思绪,如《题竹》:“湘妃祠下竹,叶叶著秋声。”《题画竹》:“夜深梦绕湘江曲,二十五弦秋月明。”所以他能很敏锐地体识出李衎墨竹悲秋的情韵,写出“写破湘潭梦里秋”这样优美的诗句来。

第三首,诗人化用李白诗句,形容自己愁思深长,于是戏写墨竹排遣心头的愁闷。二个诗句,构成一个因果关系,表明自己画竹这一艺术活动的深刻意蕴。诗句中着“戏写”二字,绝不是随意涂抹,将画竹当儿戏的意思,应是趁着创作激情到来时,挥毫作画,有乘兴画竹的意思,诚如他自己所说:“墨戏之作,盖士大夫词翰之余,适一时之兴趣。”(《佩文斋书画谱》卷一六引《铁珊瑚网》)因此,吴镇笔下常用“戏作”、“戏墨”等字眼。至第三句,诗意突转,转出“颖奴”来。“颖奴”,指毛笔,语出韩愈《毛颖传》。画家不说自己喜欢画竹,却说毛笔真正懂得主人的愁来画竹、画竹遣愁的心意,所以不时来几案上,画几竿竹。吴镇使用拟人化手法,运诙谐笔调于诗句中,为诗篇增添了无穷的意趣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