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昌龄
刻意吟云山,尤知隐沦妙(1)。
远公何为者(2),再诣临海峤(3)。
而我高其风,披图得遗照。
援毫无逃境,遂展千里眺。
淡扫荆门烟(4),明标赤城烧(5)。
青葱林间岭,隐见淮海徼(6)。
但指香炉顶(7),无闻白猿啸。
沙门既云灭(8),独往岂殊调。
感对怀拂衣(9),胡宁事渔钓。
安期始遗舄(10),千古谢荣耀。
投迹庶可齐,沧浪有孤棹。
本诗选自《全唐诗》卷一四一。
王昌龄(生卒年不详),唐代著名诗人,字少伯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开元十五年(727)进士及第,任校书郎、汜水尉、江宁丞等职。天宝中,贬龙标尉,世称“王江宁”或“王龙标”。其诗清刚俊美,深厚婉丽,特擅七绝,有“诗家夫子”之誉。《全唐诗》编其诗四卷。
这首题画长诗共二十二句,分三层诗意。前六句为一层,诗人由观画图而慕高僧隐沦之高风。“隐沦妙”三字可谓此篇之骨,诗人本有遁世隐居之想,及见画中江淮一带云秀山深之美景而更知隐沦之妙。图中所绘临海峤不但是谢灵运游历过的胜地,亦是高僧远公所游之处,诗人一直高其风节,为能在图中找到其游踪而高兴,亦更向往之。此处点明了画中内容之一——临海峤,同时也再三透露了诗人追慕隐士的情思。以下八句为第二层,着力称赞画中江淮一带的山水胜景。“援毫无逃境,遂展千里眺”二句是第二层的总冒:画家画艺高超,咫尺画图中有千里之势,江淮名胜任人眺望,一览无余。接下六句分写了画中湖北、浙江、江西等地的各处胜景,江淮美景,尽收笔下。从此诗看,《江淮名胜图》定是一幅长卷,作这样一幅空间极为广阔的山水长卷,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是要讲究章法,从而真正能在“咫尺之内,而瞻万里之遥;方寸之中,乃辨千寻之峻”(姚最《续画品》)。长卷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章法,一种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片断以同一主题连缀而成一个整体,如东晋顾恺之的《女史箴图》;另一种是整幅画卷背景始终联接,就像电影艺术中以水平运动摇镜头拍摄而成的广阔场景,如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、五代顾闳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《江淮名胜图》应是运用后一种章法,虽荆门、赤城、庐山等在不同场景中各占“主”的位置,但整幅画的背景由连绵不断的山岭、浩浩渺渺的江水构成,山水云树始终相连,虚实相生,宾主各宜,以每个名胜为一个场景,从而构成整幅波澜壮观的江淮名胜图。诗的后八句为第三层诗意,诗人感叹出家修道之不可得,况高僧已逝,再无可追随之人,但诗人仍希望自己能像仙人安期生,意欲孤棹沧浪。这和诗篇开端追求“隐沦妙”的主题相一致,显示了诗人被贬后的复杂心态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