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云
画松一似真松树,且待寻思记得无?
曾在天台山上见(1),石桥南畔第三株。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七一。
景云(生卒年不详),盛唐时代诗僧,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卷三总论唐诗僧时,载其名。他与岑参同时,工诗,亦善草书,笔势飞腾,事见《宣和书谱》、《书史会要》。
岑参有《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上人即事》诗,云:“山阴老僧解楞伽”,可见他是浙江会稽人,无怪他对天台山十分熟悉,一看到松画,便指认它是天台山石桥南畔的真松。诗人运用“以画作真”的写作手法,起笔便抓住“真”生发,由画松说到真松,第二句,再用疑问句“且待寻思记得无”句一逗,很自然地引出三、四句诗意,说到曾在天台山上见到过这株松树,顺石桥向南数到第三株便是它。全诗不是从松画的用笔、设色、具象、气韵等方面下笔,具体再现松画形象和表现画艺的水平,只字不谈“画”,却将画上的松树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真松树,强调画松的真实感,透出松画之美,从而赞美画家的艺术造诣。白居易明显地接受此诗的艺术感染,写出《画竹歌》:“西丛七茎劲而健,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。东丛八茎疏且寒,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。”其诗意与景云的《画松》,一脉相承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