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孤及
饥虎呀呀立当路(1),万夫震恐百兽怒。
彤弓金镞当者谁(2),鸣鞭飞控流星驰(3)。
居然画中见真态,若务除恶不顾私。
时和年丰五兵已(4),白额未诛壮士耻(5)。
分铢远迩悬彀中(6),不中不发思全功。
舍矢如破石可裂,应弦尽敌山为空(7)。
杀气满堂观者骇,飒若崖谷生长风(8)。
精微入神在毫末,作缋造物可同功。
方叔秉钺受命新(9),丹青起予气益振(10)。
底绥靖难巧可拟(11),嗟叹不足声成文。
他时代天育万物,亦以此道安斯民(12)。
本诗选自《全唐诗》卷二四七。
独孤及(725—777),唐代文学家,字至之,洛阳(今属河南)人。天宝十三载(754),以洞晓玄经科对策上第,授华阴尉,后历仕左拾遗、太常博士、常州刺史等职。极有文名,与萧颖士、李华、贾至等先后提倡古文,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,又工诗,论诗主缘情绮靡说。有《毗陵集》传世,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二卷。
这首长诗可分三层意思。前六句为第一层,点明画意,即对于饥虎要“除恶不顾私”。其中“饥虎”两句写虎,“彤弓”两句写射虎者,虽着墨不多,但皆生动而传神,可谓先声夺人,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威猛凛凛的英雄射虎图。“时和”以下八句是诗的第二层意思,描写画中射虎英雄的形象与气氛。诗人没有作正面具体的描写,而是运用典故,主要是运用汉代名将李广射箭的故事来比拟画中之人。从画中拉弓之人的精神、气势看,只要他把箭射出去,必定矢不虚发,发则必中,且力透肩臂,离弦之箭势可破石,猛虎更是应弦而倒,定能把满山恶虫除尽。其人其势恍若李将军再生。整个画面杀气腾腾,令人凛然有立于崖谷之颠、冷风生面之感。这一层八句极写画面生动之形象和逼人之气势。“精微”以下八句为诗的第三层,主要是抒发观画感受,称赞此画的教化功能。诗人先赞此画“精微入神”,画家笔底创造的形象几可功侔造化。接下言画中射虎英雄“除恶不顾私”的行为使自己深受启发,倍增勇气,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为国平定荆楚、狁等叛乱少数民族的方叔在接受周宣王新的命令似的,胸中勃发为国平息叛乱的勇气和决心。诗人和画家都曾亲历安史之乱,深切体会到了动乱带来的灾难和痛苦,时刻盼望能平定叛乱,安定天下。这幅射虎图正是“底绥靖难巧可拟”,画家巧妙地表现了平定变乱、安定人民的意愿,诗人观画后赞叹之余,吟成此诗,以示心意。诗的最后两句抒写诗人愿望:他日我若是替国家管理人民,也将用绘画教化的方法来安抚百姓。这两句进一步点明了绘画具有的教化功能。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说:“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,测幽微,与六籍同功,四时并运。”充分肯定了绘画的教化作用。这首诗可以说是对张彦远这一论断的最好阐释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