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溶
江南客,水为乡,舟为宅,能以笔锋知地脉(1)。
闲分楚水入丹青(2),不下此堂临洞庭。
水文不浪烟不动,木末棱棱山碧重(3)。
帝子应哀窈窕云(4),客人似得婵娟梦(5)。
六月火光衣上生,斋心寂听潺湲声(6)。
林冰摇镜水拂簟(7),尽日独卧秋风清。
因游洞庭不出户,疑君如有长生路,
玉壶先生在何处(8)?
本诗选自《全唐诗》卷四八五。
鲍溶(生卒年不详),中唐诗人,字德源,籍贯不详。元和四年(809)登进士第,后飘泊南方,与韩愈、孟郊、李益等友善。诗以古乐府见长。《全唐诗》编诗三卷。
周先生,不详。
晁公武称鲍溶诗“气力宏赡,博识清度,雅正高古,众才无不具备”(《郡斋读书志》)。对鲍溶极为推崇,从这首题画诗中可窥豹一斑,见其诗才。诗的前两句点题,周先生为江南水乡人,不仅熟悉故乡的一山一水,且能以手中之笔画出洞庭气势,使人在屋内都能欣赏、领略到洞庭山水之美。“水文”二句写画面景色,先写水景,画上所绘洞庭非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般的壮阔气象,而是湖平如镜,水波不兴,烟岚不生;次写山景,湖中君山静立,树木萧飒,“棱棱”两字让人有寒气逼人之感。“帝子”两句极写看画时产生的丰富联想,诗人想象美丽的湘君正对着苍梧之云思念着丈夫,她们是多么忧伤,多么哀痛啊!又想到历代骚客词人来到洞庭时都会怀念她们,感慨她们的忠贞痴情。诗人由画面景色而想到优美感人的神话故事,不但生动形象地传达出秋意朦胧的画意,亦大大拓宽了画境。接下四句以艺术效果写画,在如火般炎热的六月天气中,洗心涤虑,静下心来欣赏图画,似可听到画中传来的潺潺流水声,令人感到暑气尽消;看到画中君山树梢上的霜花粼粼闪光,又仿佛是湖水拂席,凉意顿生,因而观赏此画,不仅能尽卧游之兴,且能在六月暑天里感受到秋日的清凉。诗人以此来赞颂周先生之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,其画艺的精深令人折服。诗的最后两句抒发劲直之气。诗人虽薄宦四方,却不做营营之辈,亦不怨天尤人,而是斋心养生,保持着清白之操。此处以玉壶喻周先生之高洁;以疑问句收结,寓有追随周先生之意。总的来说,这首诗写得情思优美而又气度宏赡,“戛戛生造,题画诗中别调也”(周咏棠《唐贤小三昧集续集》)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