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成大
欠伸
春风吹梦蓦江飞,行尽江南只片时(1)。
深院无人自惊觉,夕阳芳树乳鸦啼。
背立妆台髻鬟懒,镜鸾应见茸茸眼(2)。
不须回首更嫣然,刘郎已自无肠断(3)。
倦绣
猧儿弄煖缘阶走(4),花气熏人浓似酒。
困来如醉复如愁,不管低鬟钗燕溜。
无端心绪向天涯,想见樯竿幡脚斜。
槐阴忽到帘旌上,迟却寻常一线花。
倚竹
轻薄人情翻覆手(5),冰容却耐幽居久(6)。
关中旧事逐春休,付与新人莫回首(7)。
目送斜阳忘却归,竹风摇曳翠罗衣(8)。
君看脉脉无言处,中有杜陵饥客诗(9)。
本诗选自范成大《范石湖集》卷三,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五八选“倚竹”,卷五九选“倦绣”、“欠伸”。
隆师,宋代画家,僧人。生平不详,程俱《北山集》称其“作山水笔墨略到,而远意有余”。藏画者汤致远,名鹏举,宋高宗绍兴间任御史中丞、参政知事、枢密院事等职。
《北山集》谓隆师善作山水画,此处所题却皆为人物画,看来隆师亦是一位仕女画的高手。原诗有四首,一图一诗,这里选评其中的三首。三诗看似律诗,但每首皆两联一换韵,颔、颈联不对仗,实为古诗。
《欠伸》一画所绘内容即为美人伸懒腰。唐代“画女子为古今之冠”的周昉即有《背面欠伸内人》一画,可能即是隆师此画所本。这首诗开篇即是丰富的想象:在春风送暖的午后,美人好梦连连,在梦中她飞越千山万水,寻遍江南,终于和意中人相会了,直到日薄西山、深院寂寂时,乳鸦的啼声才惊醒了美人。诗人这番想象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依据画面内容引申出来的。因为画中美人“背立妆台髻鬟懒”,正是刚刚从梦中醒来时的情形:鬓乱髻散,慵懒地伸着懒腰,从妆台的镜子中还依稀可见其睡眼惺忪的双眼。诗的最后两句是赞语,从侧面烘托画家之画有传神之妙,画中所画虽只是一背面美人,但风致嫣然,风华绝世,足以使观画者想入非非,为她思念至肠断。
《倦绣》一诗的写法和《欠伸》颇有不同。诗的前四句先描写画面内容:在花气袭人的春日午后,女主人公春困如醉加上满腹心事,竟打起了瞌睡,连发髻乱了也不管,发钗掉了也不知。诗的后半首由画面内容引申出画外意:画中的女主人公此时定已神思飞扬,思绪追随意中人来到他乘坐的船上,她甚至已清晰地看到了船上的樯竿和旗脚。直到太阳西下,槐树的影子映到帘子上,她才从梦幻般的沉思中醒悟过来,发现自己已浪费了许多绣花时光。《欠伸》和《倦绣》两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,充分发挥了题画诗申补画意的功能。绘画给予人物的只是形象,诗人却给予人物以思想、情感,使画中人物真正活了起来。诗与画的完美融合,使画面内容更丰富、更深刻。
《倚竹》一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诗情与画意相通这一规律。这幅画无疑是根据杜甫《佳人》诗意绘成的。绘画是以形象取胜的艺术,画家抓住《佳人》诗中最能体现佳人形象的“天寒翠袖薄,日暮倚修竹”二句入画,创造出“目送斜阳忘却归,竹风摇曳翠罗衣”的佳人形象。诗的前四句是对这一形象的引申,也是对杜甫诗内容的概括,由此加深“佳人”这一艺术形象的意蕴。诗的最后两句即指明此画是从杜甫《佳人》一诗中来。在这首题画诗中,诗情和画意实现了两次交融,并以题画诗作为载体,将诗画两次交融的成果表达了出来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