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

题赵令穰秋村暮霭图四首

题赵令穰秋村暮霭图四首


柯九思

远岫千重青似染(1),平林一望锦成堆(2)。

回塘渔艇不归去,溪上数家门半开。

溪上数家门半开,村翁傍晚却归来。

霜林掩映芙蓉色,秋水微茫鸿雁哀。

秋水微茫鸿雁哀,短桥曲渚锦林开。

疏林欲下斜阳色,一抹青山入望来(3)。

一抹青山入望来,满林秋色总诗材(4)。

宣和当日珍天府(5),未许骚人费品裁(6)。

本诗选自《元诗选三集·丹丘生集》。

赵令穰的《秋村暮霭图》,黄公望也曾为之题过诗,并有题记,云“右赵令穰所画《秋村暮霭图》,曾嘱徽庙题识,其为真迹奚疑。令穰,字大年,宋宗室,游心经史,戏弄翰墨丹青,多得不传之秘。笔法精丽,景象旷绝,绝去供奉品格。常闻前人盛称其惯为平远旷荡之景,讵不信夫!偶观此图,不胜仰羡,并系一绝于左:笔下峦霏乍有无,千林萧瑟远峰孤。王孙当日归何处?传得《秋村暮霭图》。”

柯九思用四首绝句诗题写一幅画,描写画面景物极为细致,比黄公望的那首绝句,当然生动具体得多。他像电影摄影师一样,摇动镜头,摄取景物的不同侧面。每首题画绝句,描写画面的一个侧面。“远岫千重青似染”一首,写远景。日暮远处青山色如染,丛林回望树色斑烂,如成堆锦绣,点出“秋”的节令。水塘里的渔舟正忙于捕鱼,还不肯归去,数家柴门半开着,正等候渔翁归来,结句点到“村”上。全诗的思路由远而近,像镜头逐渐推近一般。

“溪上数家门半开”一首,写秋村。门半开,等候主人归来。“村翁傍晚却归来”,与画题“暮”字呼应。远处的霜林丹叶,与村边的木芙蓉花,相映成趣,为全诗描写“秋村”增光添彩,可谓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尾句转到村边回塘,“秋水微茫”,扣合题面“暮霭”,鸿雁哀鸣,给秋村蒙上一层凄清的色彩。

“秋水微茫鸿雁哀”一首,写暮霭。这首诗描写画面上秋村的周边景物:回塘、短桥,曲渚、平林。“秋水微茫”,状薄暮时水气蒙蒙;“斜阳色”欲下“疏林”,状薄暮时林霏迷漫;“一抹青山”,状薄暮时山岚轻浮,这种暮霭烟云之趣,黄公望用“峦霏乍有无”一语概括之,两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有详略之别。

“一抹青山入望来”一首,写观感。诗人摇动镜头,由近推远,总摄画面景物,抓住“一抹青山”、“满林秋色”,以点概面。诗人以为这些景物清丽旷绝,十分诱人,都是写诗的材料,都能触发诗人的诗兴。可惜得很,赵大年的画,当日珍藏在御府里,外人不获得见,当然不许诗人加以品评。今天,我有幸得见此画,不胜荣幸,因此写出四首诗,“费品裁”,对此画详加评骘,不知说得是否允当?自然,这一种意想,柯九思在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来,只能在言外求之。

前人评赵令穰画,有共识。《宣和画谱》卷二〇云:“画陂湖林樾、烟云凫雁之趣,荒远闲遐,亦自有得意处,雅为流辈之所贵重。”莫是龙《画说》:“赵大年画平远绝似右丞,秀润天成。”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·画源》:“赵大年平远写湖天渺茫之景,极不俗。”观柯九思的题诗,确能传达出赵大年画的风貌,他的“品裁”是公允的。

这首题画诗,有两个诗歌创作技巧上的特点,应当拈出:一是这一组诗,总而观之,题写大年的《秋村暮霭图》;分而观之,每诗各写一个侧面,自成一绝。分合观之,均可。二是诗与诗之间,有着内在联系。每首诗都写到“山”、“水”、“林”,有利于前后照应、扣合;仿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诗,采用前后诗首尾蝉联的形式,曹植仅用一词,而柯九思已发展为一句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