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珪风雪归庄图


高启

江云黏波晚模糊(1),青山忽失如亡逋。

乾坤莹净冰作壶(2),春意散入千林枯。

野桥古渡行人无(3),清音瑟索鸣残芦。

江天万里一老夫,短蓑如蝟舟如凫(4)。

鱼寒入泥不上罛(5),归来远识渔村孤。

柴门夜叩闻犬呼,迳竹压折谁相扶。

山妻自炊稚子沽,不羡炙肉围红炉(6)。

嗟予客游岁屡徂,诗囊随驴走髯奴(7)。

长安何处觅酒徒?飞花扑头帽不乌。

旅舍无梦远江湖,惭对《风雪归庄图》。

本诗选自高启《高青丘集》卷一〇、厉鹗《南宋院画录》卷六。

夏珪善画雪景,师法范宽,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云:“夏珪工人物、山水,酝酿墨色,丽如染傅,笔法苍老,墨汁淋漓,雪景学范宽。”夏文彦《图绘宝鉴》:“(珪)善画人物、雪景,全学范宽。”据厉鹗《南宋院画录》考见的夏珪雪景图有:《王恭涉雪图》、《剡溪夜棹图》、《灞桥诗思图》、《溪桥暗雪图》、《千山暮雪图》、《雪夜归帆图》、《江天霁雪图》、《雪岗楼阁图》等。可惜他的这些雪景图,都已失传,我们无法一睹其神采,而高启的《夏珪风雪归庄图》诗,具体地描绘了画面景色,为我们存留了该画的风貌。

这首题画长诗,句句用韵,一韵到底,押平声七虞韵,按题材内容,可分为两大段。第一段十四句,描写画面景色和人物活动,诗人先用六个诗句写风雪之夜的景象,江云含雪,与江波相接,“黏”字炼得好。大雪纷飞,夜色模糊,青山失去影踪,古渡无人,风吹残芦,发出萧瑟清响;大千世界,一片晶莹清彻,春意全消,散失在枯林之中。六句诗,鸟瞰式地摄取画幅的整个景色和气象,为下面的人物活动提供了规定性的场景。先写老夫的活动,因天寒无鱼,他返回渔村,叩应题面“归庄”意。次写山妻、稚子的活动,他们沽酒备菜,与渔夫围炉取暖同乐。

最后六句为第二大段,写观画感叹。诗人感叹自身长年客游京师,只有诗囊、老奴相随,无处寻觅酒友。今天,遇上飞花扑头、帽子发白的风雪天,可是,身在旅舍,不能回乡返家,不能与家人围炉饮酒,连做梦也无法到达江湖上。因此,面对夏珪的《风雪归庄图》,感到惭愧。这一个结尾段,不仅能遥应《风雪归庄图》的题意和全诗的题旨,有力地收煞全篇,而且还将自己羁旅生活的苦况、还乡归庄的强烈愿望,充分地摅写出来,真是气完神王,情到意足,不愧为高启集中的精品。

这首长诗,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需要介绍。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,高启在每句诗的结尾都押了虞韵,这叫句句入韵格。七言古诗在南北朝以前,就是句句入韵的,如曹丕《燕歌行》,称为汉魏古体,也称“柏梁体”。在当时,这是不足为奇的。到了唐代,七言古诗以隔句用韵为常格,反而以句句用韵为变体,很少有人写它。高启运用这种变体的七古诗体或来写作题画诗,足以见出他雄肆的诗才和不愿囿守常规、力求创变的诗学思想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