枯木图


方孝孺

春到已多时,幽禽尚未知。

上林无限好(1),何事立枯枝?
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七四。

方孝孺《1357—1402),明代诗文家,字希直,又字希古,宁海(今属浙江)人。曾以“逊志”名其书斋,蜀献王为之改为“正学”,故世称“正学先生”。谥文正。尝从宋濂学文。洪武中任汉中府教授,惠帝时任翰林侍讲。后燕王朱棣发动兵变,夺取王位,逼其起草诏书,而他却写了“燕贼篡位”四字,终于被杀,株连亲友八百七十余人。为文力主“神会于心”,其文纵横豪放,词气锋利,著有《逊志斋集》。

方孝孺耿介不阿的“硬”气在这首题画诗中,同样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。诗歌的前两句:“春到已多时,幽禽尚未知”,乃画中实景的描绘,而后半首中的“上林春色”则是诗人的想象。春日早已来临,那儿上林苑中也就应如司马相如所写的那样,百草众卉“应风披靡,吐芳扬烈,郁郁菲菲,众香发越,肸蚃(xīxiǎng,香气四达而入人心脾)布写,咇茀(ànàibìfú,香气盛貌)”(《上林赋》)。但是画中的鸟儿似乎对眼前的无限春光尚不知觉,实际上这是视而不见。春日的舒盛繁茂与幽禽独立枯枝,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,究竟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呢?“上林无限好,何事立枯枝?”这一发问,起到了以虚照实,启人深思的作用。诗画通过虚实比照,以自然喻社会,语言含蓄,而态度却非常明朗,这不就分明在表白:为了保持“老木蟠风霜”(黄庭坚《题子瞻枯木》)这一高风亮节,宁愿独立枯枝,甘受寂寞也不求无限“春光”和“锦绣”。理解这首诗最好的注解,莫过于方孝孺以其实际行动和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