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高图


沈周

庐山高,高乎哉!

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,岌乎二千三百丈之(1)。

谓即敷浅原嵝,何敢争其雄。

西来天堑濯其足(2),云霞日夕舌吐乎其胸。

回崖沓嶂鬼手擘,磵道千丈开鸿蒙(3)。

瀑流淙淙泻不极,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。

时有落叶于其间,直下彭蠡流霜红(4)。

金膏水碧不可觅(5),石林幽黑号绿熊。

其阳诸峰五老人(6),或疑纬星之精堕自空(7)。

陈夫子,今仲弓(8)。

世家庐之下,有元厥祖迁江东。

尚知庐灵有默契,不远千里钟于公。

公亦西望怀故都,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。

昔闻紫阳妃六老(9),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。

我尝游公门,仰公弥高庐不崇。

丘园肥遁七十祀,著作搰搰白发如秋蓬(10)。

文能合墳诗合雅(11),自得乐地于其中。

荣名利禄云过眼,上不作书自荐,下不公相通。

公乎浩荡在物表,黄鹤高举凌天风。

本诗选自吴升《大观录》卷二〇、《石田先生诗集》卷一。

沈周《庐山高图》自题长诗,诗的末尾自识云:“成化丁亥端阳日,门生长洲沈周诗画,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。”丁亥(1467),为成化三年。醒庵,是陈宽的号。陈宽,字孟贤,其父陈继,曾官翰林五经博士领阁事,预修《两朝实录》,擅画山水、竹,与王蒙、倪瓒等人交往。陈宽能继承家学,擅长诗歌,以文学、德行称于乡邦。陈继是沈贞吉、沈恒吉的老师,因为这层关系,陈宽又执教于沈家,成为沈周的老师。

《庐山高图》今存,藏台北故宫博物院,画幅以高大雄伟的庐山山体为主,山峦重叠,树木茂盛,在重墨渲染下,瀑布自上而下,直泻谷底,有时为岩石、栈桥遮隔,但笔断意续,气势磅礴。在画幅下部山石上,有一人伫立仰望瀑布、高山,寓有“高山仰止”的深意。对于这幅画的画面景物,吴升《大观录》有一段评述,云:

沈石田《庐山高图》。白宣纸本,高六尺五寸,阔三尺,篆书“庐山高”三字,在左角。峻嶒高岸,插天无际,墨皴略傅浅色,瀑布悬崖直下,小树密点叶,山腰滃白气如练,苍藤虬松,郁葱蟠结,危梁飞跨,下坡石碛沙渚,层次皴斫,用笔设色,全仿黄鹤山樵,而苍厚过之。按款书成化丁亥,正公中年,肆力摹古之作,无一笔应乞色相也。

题诗用平声东韵,一韵到底,按内容可分为两大层次。自开端至“或疑纬星之精坠自空”句止,凡十八句,颂庐山之高伟。这段文字,想象奇特,纵横肆放,惝恍莫测,全仿李白《蜀道难》笔法。自“陈夫子”句以下至结句,赞颂老师陈宽,以庐山之高伟拟喻老师的德行和人品。在喻象庐山和被喻人陈宽之间,诗人用“仰公弥高庐不崇”句作为桥梁,挑明自己的喻意,称颂陈宽精神弥高,高高的庐山比不上他。沈周充满激情,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戴的深情。诗人特别称道陈宽不慕荣利的品格,多处提到“往依五老巢云松”、“荣名利禄云过眼”、“上不作书自荐”。至结尾,诗人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仰情思,再用黄鹤为喻,称赞老师陈宽的精神气质,浩荡于天地之间,万物之表,像凌风高举的黄鹤。沈周一生心胸恬淡廓然,宽厚和平,不逐名利。老师陈宽对他产生过极深的影响,应该说这是形成沈周思想品格诸种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种因素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