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宽
无声诗与有声画,河阳兼之夺造化(1)。
临窗展阅有余情,老眼模糊忘高下。
本诗选自《盛京故宫书画录》。
宋代张舜民《画墁集》卷一《跋百之诗画》:“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。”黄庭坚《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》:“李侯有句不肯吐,泼墨写作无声诗。”米友仁《自题山水》:“古人作语咏不得,我寓无声缣楮间。”周孚《题所画梅竹》:“东坡戏作有声画,叹息何人为赏音。”可见,探讨“无声诗”与“有声画”的风气,在宋代相当流行。宋迪作《潇湘八景图》,绝妙,人谓之“无声诗”。诗僧惠洪为其画各赋一诗,演上人称之为“有声画”。(事见《石门文字禅》卷八)元人更认为二者相生,《元诗选》岑安卿《栲栳山人集·次韩明善题推蓬图》:“无声诗生有声画,吟咏工夫见挥洒。”
郭熙生活在北宋中期,正是“无声诗”、“有声画”盛行之时。因而,他的画论,对山水画的“意境”、取境的典型等均有精辟的论说,在其《林泉高致》第二篇《画意》中,他也讲道:“更如前人言:‘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。’哲人多谈此言,吾人所师。”其所画山水,构图深幽,笔墨酣畅,岩岫巉绝,峰峦秀起,云烟变灭,晻霞之间,千态万状,极富诗意。难怪吴宽在展卷赏会其山水之时,大赞“无声诗与有声画”,河阳兼而有之,甚至越过天工造化,并为其诗情画意所激动,恍如置身于青山林泉间,吟诵着一首无声好诗,体会着其间的意境,忘情四顾,竟看得老眼昏花,有点迷离惝恍,高下莫辨了。这种艺术共鸣的获得,又与欣赏者全身心的投入密不可分,吴宽这首题诗,也为我们提供了赏画的楷模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