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补之竹枝


吴宽

补之旧擅梅花手(1),忽向人间见竹枝(2)。

数叶翛然书法在(3),此中惟许晋人知(4)。
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八一。

扬补之,宋代著名画家,尤工画梅,诗作便藉名而入,故曰:“补之旧擅梅花手”,而现在忽然展现于眼前的却是一幅竹枝。于是就给人产生一个疑惑,这样的一幅画能否神形毕肖,如其梅花之韵呢?一个“忽”字,足以表现一般读者乍见此画时的心理变化:先是一怔,顿时瞠目结舌,而后便是将信将疑,急欲看个究竟。其实,读者的这种担心和疑虑是多余的,因为“竹兰梅菊,为画中别调,此等方可称逸品,用笔纯是书法,与他门不同。不藉笔之力势,断无佳笔。”(清·松年《颐园论画》)梅竹虽系二物,但其中的蕴意品性却完全一致,因而,善画梅者亦工竹。诗作的后半部分便随这而转。请看,画面上几竿竹,数片叶,翛然超脱,大有书法笔意。前人画竹,多有书势,元代画家柯九思便是“写竹干用篆法,枝用草书法,写叶用八分法,或用鲁公撇笔法,木石用折钗股、屋漏痕之遗意”(《佩文斋书画谱》卷一六)。郑板桥的“兰竹如同草隶然”则更为人熟知。因为书势笔意往往给人以峭利爽快之感,扬补之墨竹亦复如此,因而与他笔下梅枝峭拔之姿别无异处,正如画家之为人处世。更为可贵的是,这一切都显得极为“翛然”,并非刻意为之,实在是画家人格情感的自然流露,正乃“自然无心而自尔之谓”也。对于此中真意内涵和书势笔意,只有晋人方能知道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