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孟端竹长卷


李东阳

九龙山翁兴豪放(1),手持蜿蜒青竹杖(2)。

酒酣怒掷江中流(3),化作一龙长数丈。

一龙跃起一龙随,倏忽群龙骇奔浪(4)。

穿沙触石连云雾,头角森森各相向(5)。

其间小者称箨龙(6),鳞甲蜕尽风神同(7)。

人道此翁善剧戏(8),造化乃在指掌中。

君不见九龙山翁去何许?九龙山上多风雨。

素壁空堂杖影寒,夜半无人作龙语。
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七八。

李东阳(1447—1516),明代诗人,字宾之,号西涯,祖籍茶陵(今属湖南),本人长期生活在北京。幼习书法,四岁能大书。天顺八年(1464)进士,授编修。历任侍讲学士、东宫讲官、太常少卿、礼部右侍郎。弘治八年(1495),直文渊阁参与机务,累迁太子少保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,为朝廷重臣。谥文正。写诗力主宗法杜甫,形成了以他为首的“茶陵诗派”,开启了前后七子创作趋向的先河。著述颇丰,有《怀麓堂集》、《怀麓堂诗话》等。亦工书法,矫健清劲,以篆为最。

王绂是明代著名画家,工山水,尤擅墨竹,笔势纵横洒落。这一风格特征受到众人的交口称誉,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就在一首题跋中赞其“率意落笔,脱尽画家径路,始见天趣飞翔,逸气动人也”(《石谷临九龙山人〈枯槎竹石〉》)。诗人李东阳便以生动形象的比喻,将王绂画竹时的生动逸气表现得酣畅淋漓。“九龙山翁兴豪放”一句,可谓是全诗的总纲,下方就由此展开,栩栩有神。山人左手持杯,右执笔,酒酣之后便将笔翰怒掷墨池,如老龙畅饮,而后伴随着疾风般的驱遣,素纸上跃然一条长龙,一龙未歇,一龙又起,犹如惊骇的群龙,倏忽赶奔浪涛。这条条巨龙实乃是画家笔下枝枝劲竹,以龙喻竹,直见王绂画竹气势之盛,自非常人可及。这与王世贞的题咏完全一致:“老可醉吸潇湘色,吐出千枝万枝碧。彭城才守诧墨派,一扫枯篁一千尺。孟端自是琅玕裔,幅幅生绡露生气。离褷残沈若有神,或浓或淡皆天真。后来太常非其伦。”(《王世贞《题王孟端画竹后》)但较王世贞的题诗更见恣纵之势,引人入胜。正因为有如此逸兴豪放的创作激情,因而画中形象也就风神独具;诗作遂转入到画面意象的描摹。“穿沙触石连云雾,头角森森各相向,”主要就竹之劲、挺、峻而言,“穿”、“触”、“连”三个动词就极其精要地概括了这些特点。诗到最后,进一步探讨九龙山人“剧戏”的奥秘,何以他能“造化乃在指掌中”。也许这一答案在读完诗作之后便会明白,正如恽南田诗所说:“点拂横斜处,天机在此中。”(《石谷临九龙山人〈枯槎竹石〉》)所谓“天机”,便是师法自然以及个人的性灵、作画的自然情趣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