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寅
俯看流泉仰听风,泉声风韵合笙镛(1)。
如何不把瑶琴写,为是无人姓是钟(2)。
本诗选自南京博物馆藏唐寅《看泉听风图》题诗。
这幅画现藏南京博物馆,绢本、水墨,纵72.6厘米,横34.7厘米。整幅画“看泉”、“听风”的主体是并坐在平整岩石上的两位高士,虽然他们的形体很小,但是他们的神情、仪态,却被刻画得很生动,画上的一切景象,题画诗中的一切情思,都由他们生发出来。两位高士正倾听着风吹松涛声,数株松树穿插在岩石间,枝干蟠曲,浓阴掩映。两位高士正在观赏从岩洞中流出的泉水,水口溪流湍急腾跃。远处山石皴笔淡化,逐渐消失在云雾中。这幅画,糅进一些南宋院画家常用的技法,主要体现南宋院画的风格特征。
唐寅的题诗从画题下笔,首句“俯看流泉仰听风”,写尽题意,具有笼罩全诗的气势。次句承接,仍从“泉”、“风”上作势,诗人比况泉声、风声声韵美妙,足与丝竹、金属乐器相应和。第三句转笔处,提出一个为何不将这美妙的声韵写入到瑶琴里去的问题,结句拍合,回应上句,说钟子期已死,世无知音者,所以不将风声、泉声写入瑶琴。这里暗用了应劭《风俗通义·声音》的典故:“伯子牙方鼓琴,钟子期听之,而意在高山,子期曰:‘善哉乎,巍巍若太山。’顷之间而意在流水,钟子又曰:‘善哉乎,汤汤若江河。’子期死,伯牙破琴绝弦,终身不复鼓,以为世无足为音者也。”诗的后半首,一呼一应,运用拍合、绕回之法,在一问一答之间,蕴含着世无知音的慨叹,很自然地、巧妙地将诗人兼画家的主观情思灌注到诗篇中去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