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承举
风雨妒花春事催,莺声唤起未明时。
怪来小玉知人意(1),采得宜男第一枝(2)。
朱栏十二冷光多,水定银塘镜自磨。
深夜人来照妆束,欲将圆缺问嫦娥。
冰花纤指漾银钩(3),水色蟾光上下浮(4)。
自是行人无定准,相逢何日大刀头(5)。
雪后梅花早破春,玉瓶高插净无尘。
不知衫袖招摇处,十日余香尚袭人(6)。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五九。
谢承举(约1488—1566),明代画家,字子象,自号野泉子;初名浚,字文卿,上元(今江苏南京)人。十举不第,遂退耕国门之南。工诗善书精画,潇洒绝俗。
“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”,诗画融通渗透,常见的形式要么是据诗作画,要么依画题诗,然而像谢承举这四幅《美人图》二者兼有的现象,在画史上实属罕见。此诗原注云:“画‘惜花春起早,爱月夜眠迟,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’四景。”“惜花春起早,爱月夜眠迟”,乃化用唐代诗人常衮“惜花风起频”和宋代诗人孔平仲“爱月不成眠”诗意;“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”则是唐代诗人于良史《春山夜月》中的诗句。画家依次将这四句诗中的胜景,转化成画境,画完之后,又各题诗一首。四幅画、四首诗,使人倍觉意境鲜明,妙趣横生。
第一幅画,紧扣原句中的“惜”字,将美人惜春留春的意态加以淋漓尽致的表现。春天繁花似锦,唯恐百花过早地凋谢,而风雨无情,好似嫉妒群芳,有意使之摧零败落,催促着春事早早结束。风雨本来没有感情,诗句说“风雨妒春”,画中美人“惜春长怕花开早”(辛弃疾《摸鱼儿》词)的惜春心理就得以完全展开。正因为害怕春光的流逝,因而不避辛苦,东方未明之时,已为莺声唤起,想多留恋一下。也许这一切都逃不过侍女小玉之眼,只有她知晓人意,于是采得萱花一枝,欲解人愁,忘记心中之忧。
第二幅画则着意于“爱”。夜已深沉,一位美人倚立朱栏,冷光寒露,打湿香鬓云鬟,也全然不顾,还是在静享这份清寒幽冷之韵。美人来到塘边,水面平静,朗月倒映如镜,这正好用来照镜梳妆,并与月宫的嫦娥诉说着人间的阴晴圆缺、悲欢离合。
其后两幅画,既见出水清夜静,月白花香,更从“掬水”、“弄花”的动作描写中表现出美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。“冰花纤指漾银钩,水色蟾光上下浮”,足见泉水清澄明澈,照见月影,将明月与清泉合而为一;“不知衫袖招摇处,十日余香尚袭人”,则写出了梅花馥郁的幽香溢满衣衫,将花香、衣香浑为一体。这些都无不紧紧扣住“掬”字、“弄”字,既写景又写人,既写照又传神,确乎是神来之笔,语出天成而自有意蕴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