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仿倪迂画


董其昌

迂翁高卧九龙云(1),清閟风流海外闻(2)。

雪后江山青似染,拈来却胜李将军(3)。

本诗选自董其昌《容台诗集》卷四,亦见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一二。

董其昌(1555—1637),明代著名书画家,鉴赏家,书画理论家。字玄宰,号思白、思翁、香光居士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万历十六年(1588)进士,选庶吉士,授编修,官至礼部尚书。卒谥文敏。天才俊逸,善谈名理,少好书画。行楷之妙,跨绝一代,与当时的邢侗、米万钟、张瑞图并称“明末四大书家”。擅画山水,少学黄公望,后宗法董源、巨然,复集宋元诸家之长,行以己意,气韵秀润,潇洒生动。对明末清初书画的影响至巨。他常以禅论画,将画分“南北宗”,推崇“南宗”为文人画之正脉,标榜“士气”,自称作画须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后人多奉为圭皋。传世画作颇多,有《云山小隐图》、《烟江叠嶂图》、《升山图》、《奇峰白云图》、《岚容川色图》、《秋兴八景图》等。亦善诗文,著有《容台集》、《容台别集》、《画禅室随笔》、《画旨》、《画眼》等。

对于倪瓒的画作,董其昌推崇备至,赞之曰:“云林作画,简淡中自有一种风致,非若画史纵横习气也。”(《题仿倪云林》)在这幅仿倪之作中,画家更是借赞倪发挥其“南北分宗”的画学理论。

董氏“南北分宗”主要有这么几层含义:“禅家有南北二宗,唐时始分。画之南北二宗,亦唐时分也。但其人非南北耳。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,流传而为宋之赵伯驹、伯骕,以至马、夏辈。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,一变勾斫之法,其传为张璪、荆、关、郭忠恕、董、巨、米家父子,以至元之四大家”,“若马、夏及李唐、刘松年,又是李大将军之派,非吾曹易学也。”(《画禅室随笔·画源》)在他看来,北宗山水粗硬无士人气,不及南宗虚和萧散,裁构淳秀,出韵幽淡,因而就认定南宗“皆其正传”,并对北宗加以否定。这首题画诗便以南宗的代表画家倪云林与李氏父子相比较,其倾向性也是不言而喻的。倪云林是画坛名家巨手,他那简淡疏逸的韵致风流早就蜚声四海。且看画中“雪后江山青似染”,笔温墨润,显得仪体幽闲,姿容淡雅,仿佛鸿蒙之气,注于笔端。画幅的这一艺术风貌皆获益于云林居士,仅仅如此,就足以胜过北宗之祖李将军,体现出画家强烈的自信。

董其昌这种艺术理论和意趣,几乎支配、影响了晚明至清末绘画史,使得“虚和萧散”、“裁构淳秀”、“出韵幽淡”成为文人山水画的主流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