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二首


董其昌

绿叶青葱傍石栽(1),孤根不与众花开(2)。

酒阑展卷山窗下(3),习习香从纸上来(4)。

无边蕙草袅春烟(5),谷雨山中叫杜鹃。

多少朱门贵公子(6),何人消受静中缘。

本诗选自董其昌《容台集诗》卷一。

两首题兰,各有侧重,前一首着力再现画境,后者则由实入虚,写出画外之境,融入归隐情思。二首相辅相成,虚实相生,景中生情,情中见景,传神寓意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,幽然恬淡,隽永有味。

第一首诗铺陈直叙,描写兰草生长的环境及姿态。在岩隙石罅间,依傍着几丛绿叶青葱的兰草,虽非名花珍卉,但却自有“孤根不与众花开”之品性。所谓“孤根”,大抵有两层含意:其一,“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”,“似慎独也”(《尔雅翼》);其二,“常开于春初,虽冰霜之后,高深自如”(《广群芳谱》卷四四),犹梅花凌寒,孤高洁介。因而,洁身自好、“不与众花开”的兰蕙,耿介不阿的山石,便触动了画家心中的激情,于是乘酒酣意阑临窗挥毫,将兰石之姿移入画中。顿然画纸上散发出习习兰香,这种淡幽的香气在似有似无之间,只有心悟神会,不经意间方能得之,正如前人所云:“著意闻时不肯香,香在无心处。”(曹组《卜算子·兰》)至此,诗意甚明,作者由“眼中之兰”,写到“心中之兰”,进而到“笔中之兰”、“纸上之兰”,无不在写人抒怀。

第二首承上而发,进一步生发诗意。兰蕙在春日的雾气中袅袅拂动,正值谷雨时节,杜鹃啼鸣,不绝于耳。子规声声,“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”,直催人产生远离尘嚣,归隐山林的意念,去静享“无边蕙草袅春烟”的幽寂。这种“静中之缘”,多少富贵纨袴子弟,何人能消受?其言外之意,正乃郑板桥在题画中所讲的: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移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,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。”(镇江金山寺文物馆藏拓本)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