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旦
东风吹老绿杨柳,可是春郊罢耒时(1)。
带雨细原上草(2),夕阳归路向迟迟(3)。
南亩功成便退身(4),中流游泳任天真(5)。
牧童何处空江晚,清世应无叩角人(6)。
本诗选自陈邦彦《历代题画诗类》卷一〇七。
杨旦(?—1535)明代诗人,字晋叔,福建建安人。杨荣曾孙。弘治三年(1490)进士。历任吏部主事、郎中、太仆少卿、太常卿。后因事忤权臣刘瑾,谪温州知府,有令誉。及刘瑾被诛,累迁南京吏部尚书。著有《惜阴小稿》。
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对牛钟爱有加,一生画过不少牛,还作有《画牛琐忆》(载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《海粟黄山谈艺录》)。在文中他讲到自己十分珍视早年所作的一幅《水牛》,因为“这幅牛的正面造像却记录了斯时斯地的感受。”这么看来,中国画“逸笔草草,聊抒胸中逸气”的传统并不局限于山水花鸟,也体现在牛马这样的走兽中,这一特点在杨旦的二首《题画牛图》中同样也得到了印证。
第一首诗,作者以极细腻的笔触,描写了一首恬然宁静的田园牧歌,溪边柳下,夕阳斜照,轻柔的春风吹绿了杨柳,更使它随风披拂,显得悠哉悠哉。耕作了一天之后的水牛便在这夕阳斜风中迟迟归来。单单如此,这首题画诗无非就是画境的再现。而作者的新奇独特之处在于,以依依芳草树阴、萋萋郊坰清流为背景,紧扣“归”字,生发议论,直抒对社会人世的看法。“牧童何处空江晚”是第二首诗的顿挫之笔,引人遐思,回味无穷。牧童为何要和水牛处在这样的空江暮色中呢?原因之一当然是这儿优美的田园风光,在中流游泳是那么的自由惬意,一任天真,读过第二首诗后,就会形成这种理解。那么其他地方呢?为何作者仅言此处呢?末句反用“叩角人”的典故为我们找出了另一个原因。古时甯戚叩角而得举,为人乐道。但你们是否曾想到,如果时值政治清明之世,甯戚根本连叩角都大可不必,自会被君王赏识。原来,牧童独处空江暮的真正原因却是“不逢清世”。也许,其中更多地寓含了诗人自身的遭际与伤心处,无论忤触权臣刘瑾,抑或后来因直陈极言,为陈洗所劾,诗人所逢的又岂是“清世”?无怪乎他对“东风吹老绿杨柳,可是春郊罢耒时,带雨细原上草,夕阳归路向迟迟”的意境表现出极度的垂青与企羡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