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流芳
欲挂衣冠神武门,先寻水竹渭南村。
却将旧斩楼阑剑(1),买得黄牛教子孙。
本诗选自李流芳《长林丰草图》题诗。
《长林丰草图》是李流芳传世名作。画中柳枝扶疏,水草茂盛,远山秀朗,湖中风帆点点,一片江南水乡的妩媚景象;近处有茅屋,屋外幽篁丛丛,屋内一老者作怡然自得之状。与之相映的题诗,画家连用数典,表达出辞官隐退,解甲归田的思想,十分清楚明了。
南朝名士陶弘景,被人称为“山中宰相”,长期以来,一直被高人逸士视作楷范。他本供职朝中,于永明十年(492),脱朝服,挂于神武门,上表辞禄,归隐山中。在题诗中,画家就明言欲学陶弘景,挂冠神武门,辞官归田,这便是苏东坡曾说的“归来趁别陶弘景,看挂衣冠神武门。”(《再送蒋颖叔帅熙河》)至于何处是归宿,次句又以“水竹渭南村”为典来点明。相传,姜太公隐居渭滨,直钩垂钓,终遇文王。由此可见,画家归隐之念,是在明王朝危机四伏,风雨飘摇之际,无奈中发出的荣枯无常、朝不保夕之叹,现在的归隐不过是等候贤君的出现。画家理想的栖身之所并非真在渭南汉中,虽然汉人尝谓有渭川千亩竹,其人与千户侯等(事见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),但江南水乡,又何处无竹,依然可保我节节挺拔之质,不也是理想之所吗?也许,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一段题跋可以作为注解:“渭川千亩,淇泉绿竹,西北且然,况潇湘、云梦之间,洞庭、青草之外,何在非水?何在非竹也?”
后半首诗中,画家满腔的不平与牢骚抒泄而出,只要细品“却将”、“买得”二词的语气便能体会。当年“明敕星驰封宝剑,辞君一夜取楼兰”(王昌龄《从军行七首》其六)的功臣勇士,而今不得已,“却将”伴随自己出生入死、屡立功勋的“斩楼阑剑”卖出,“买得”黄牛田亩,与子孙一起耕种。这一强烈的反差间,饱含了画家几多辛酸和怀才不遇的痛苦,东坡居士“卖剑买牛真欲老,得钱沽酒更无疑”(《次韵曹九章见赠》)的豁达,在画家身上是绝难出现的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