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涛
石文自清润,层绣古苔钱(1)。
今人心目朗,招得米公颠(2)。
余颠颠未已,岂让米公前。
每画图一幅,忘坐亦忘眠。
本诗选自石涛《大涤子题画诗跋》卷一。
此系石涛《题画山水十首》的第七首,诗中提及画家创作时的主观精神状态这一问题。诗中所说的“忘坐亦忘眠”的创作态度,正是强调画家进入“角色”时的激情,也意味着画家的惨淡经营。山水清润秀丽,山林蓊郁,远观犹如绣装,又如点点苔钱,令人眼睛为之一亮,心灵为之震撼。殊不知这当中包含了画家多少心思,长期的孕育,一朝吮毫挥笔,“神与心会,心与气合”,(王原祁《麓台题画稿·仿设色大痴长卷》)挣脱了外物的羁绊束缚,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,才得此佳作。比起米颠来,自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每画一幅图,他都是“忘坐”、“忘眠”,在这种“虚静”中,达到“涤除玄览”的境界,以审美的眼力来把握自然,那才是艺术的真谛。关于这一点,艺术史上的例证不胜枚举。唐代草圣张旭,“性嗜酒,每大醉,呼叫狂走,下笔愈奇。尝以头濡墨酣书,既醒视之,自以为神,不可复得也,世以此呼张颠。”(朱长文《续书断》)正是处于醉醒之间,内心极度的放松,纵情挥洒,才能笔飞墨舞,气势磅礴奇逸。除此以外,石涛还认为,不仅创作,就是欣赏,也要求做到“读画看山似欲颠,尽驱怀抱入先天”(和张鹤野诗),那才能与画融为一体,进而又拥抱自然,真正获得绘画美和自然美的审美享受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