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搜山图卷


赵执信

深山穷壑妖所都(1),帝遣丁甲行天诛(2)。

飞廉屏翳丰隆俱(3),鬼狞神怒争前驱(4),

戈矛霜耀森旌(5)。

彼主者谁提鹿卢(6),金甲错落须眉粗(7)。

前伏帖息为於菟(8),何不乘之趋亦趋(9),

却跨两鬼如愁胡(10)?

杂遝万众飘风徂(11),蚁视蛇虺鼠熊(12)。

胸碎首不须臾(13),立使幽险成夷途(14)。

窈窕岩洞中纡徐(15),猿猱狐狸相与娱(16)。

炫服丽质人无殊,新妆盈盈施粉朱(17)。

狙公醉倒笑语扶(18),峨冠堕地犹狂呼(19)。

大罚降矣何其愚(20)!死且不悔可叹吁!

巨蟒修鳞千丈躯(21),举头倏忽排云衢(22),

掉尾已断将焉逋(23)?

黑螭拳缩甘就拘(24),潜飞无计空牙须(25),

俯视水澨羞虾鱼(26)。

禹鼎象物良非诬(27),烈山焚林劳朕虞(28),

未抵神力工扫除(29)。

阊阖巍巍临太虚(30),清问下逮知民瘉(31),

山川永奠人安居(32)。

麒麟凤凰岂竟无(33),问君胡然为此图(34)?

本诗选自赵执言《饴山诗集》卷一〇。

这首七古长诗,题于《搜山图》卷之上。《搜山图》在明代以前就有,内容画上帝派遣天兵天将扫除深山穷壑中的各种妖怪。这些妖怪在诗人的笔下,象征了当时统治集团中为非作恶、荒淫无耻的地方官员。作者希望现实社会中也来一次“搜山”,将大小“妖怪”扫除,但这是不可能的。因而在诗作末尾,他对象征最高统治者的“麒麟”、“凤凰”进行了冷峻的嘲讽,暗示了它们纵恶为非的罪行。

诗作起首十句,动人心魄,极写天兵天将的威势。为了能将深山穷壑中的魑魅魍魉、妖魔鬼怪涤荡一清,天帝派遣无数丁甲来到人间,他们个个状貌凶恶狰狞,怒目瞋眼,虬髯毕张,争先恐后地朝“妖都”奔赴。再看他们手中的戈矛兵刃,发出凛凛寒光,映照着森杂的旌旗,这一阵势早已令大鬼小鬼闻风丧胆。更有甚者,那些领兵率众的天将,手提鹿卢宝剑,身上的金甲在阳光照耀下错杂闪光,直刺得妖魅难以开眼。他们身前的猛虎服服帖帖,可这些天将偏偏不骑虎前行,却跨在两个小鬼身上,这无不警戒震慑着山间的妖怪。

紧承而下的十八句(“杂遝万众飘风徂”至“俛视水滋羞虾鱼”),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降妖除怪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。数以万计的天兵,犹如疾风骤雨,迅速前行,居高临下,眼底的蛇虺如同蚂蚁般细小,熊像鼠虫那样无能。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将群妖斩腰碎首,幽暗危险的深山穷壑,立刻变成了平夷大道。但是,其间的大妖,诸如猿猱狐狸却狡猾至极,深藏在深邃弯曲的岩洞里,为自己的免祸在相互娱乐。狐狸身着炫服,涂脂抹粉,体态轻盈;猿猱醉倒,高冠落地,还时时发出狂叫。然而,这一切都难以躲避天兵的诛戮,天兵大喝一声:“大罚降矣!”直吓得它们浑身发抖,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。更有千丈巨蟒,拨开云路,欲想举头逃跑,但刚掉转的尾巴却被牢牢截断;黑螭潜逃无计,空有牙须,不能保命,只有坐以待毙,羞于低首俯视鱼虾。如此搜山,真乃大快人心,令人拍手叫好。作者便由此联想到现实社会,现实中的鬼魅妖孽何其多也,到底何时才会来一次彻底的涤荡,使得山川永远平定,人民永远安居呢?也许这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幻想而已,因为人世间的“麒麟”、“凤凰”根本无意惩治群妖,反而纵恶为非,妖孽横行。诗至结尾,作者借画抒臆,那么,画中的形象就远非山妖,而是象征着封建统治集团中为非作恶、荒淫无耻的大小官员,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