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赐宁
绿剪柔桑带女枝(1),晓窗风细雨丝丝。
吴娘不避春寒重(2),正是新蚕上箔时(3)。
本诗选自江苏国学图书馆《陶风楼藏书画目》下。
这幅人物画的选材比较独特。画家把自己手中之笔触及到了农村生活,用来描绘普通的乡间蚕妇。这与一般封建文人鄙视农民的态度截然不同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这也正体现了张赐宁画作的现实主义特征。他与扬州八怪一样,在画作及其题诗中,自然而然地同所处的时代、身世、环境结合起来,揭示出社会的矛盾,关心人民的疾苦,对广大劳苦大众表达了极大的同情。在这首题诗中,画家着力表现蚕妇养蚕的劳动场面,由此可见劳作之辛苦。
在烈日之下,绿色的桑林中,一双纤手在舞动着剪子,不停地剪采柔弱细嫩的桑枝桑叶,以供春蚕食用。在晨晓之前的黑暗中,蚕房外风细雨绵绵,屋内又见她手捧桑叶,均匀地铺洒在蚕席上,白色的蚕宝宝不停地吞食着,发出沙沙的声响,与屋外的风雨声相应和。此时正值春寒料峭,但蚕娘却不避逼人的寒气,夜半工作,因为她明白,正当新蚕上席之时,如不付出艰辛的劳动,是难有收获的。诗歌选用白昼、夜间这两个典型时间环境来描写蚕娘,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、迁移,写出了养蚕的艰辛和繁忙。蚕农们如此的辛劳,在封建时代,他们自己却收益甚微,往往是为他人做嫁衣裳,自己根本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,这就正如宋代诗人张俞在《蚕妇》一诗中所鞭挞的那样:“昨日入城去,归来泪满裳。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!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